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2分)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4分)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5分)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李觏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和誉满东南的著名学者。他生活的时代,变革成为当时士人的共同认识和追求。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而贯穿其全部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是他在《上孙寺丞书》中所说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在《潜书》、《礼论》、《平土书》、《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庆历民言》、《周礼致太平论》等系列文章中,首次系统提出变革社会、富国强兵的主张。这些主张与后来王安石变法思想的诸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若单就理论论说而言,李觏的思想则更加系统而有条理。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改革的先行者》
材料二时人余靖说:“李觏,博学通识,包括古今。潜心着书,研极治乱,江南儒士,共所师法。”这个评价看到了李觏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关注。
时人祖无择说:“《庆历民言》皆极当时之病,真医国之书耳。”“真医国之书”,道出了李觏救治时弊、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王国轩《李觏的历史及思想定位》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觏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李觏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慕尼黑协定前,在当时各种力量那样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预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反希特勒侵略的统一联盟;这个联盟可联合各种不同的力量,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在英法两国试图同苏联人民寻找共同语言的各界人士。但慕尼黑使建立这种联盟的一切企图遭到最严重的打击。西方列强在慕尼黑协定中背着我们同德国和意大利搞协议。
——转引自[苏联]沃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
材料二英法与苏联的谈判是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捷克全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苏联建议召开苏、法、英、波、罗、土六国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问题。4月17日,苏联又进一步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八点建议”。苏联的上述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在制止战争保证欧洲安全方面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排斥苏联参与欧洲事务,同时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却不保证苏联的安全。
——摘编自张小兵《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在二战前夕转而实行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
(2)简要评价苏联在二战前夕实行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鉴于国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亟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预其事者得享受此项权利。
——《1832年改革法案》
材料二 1.凡年满21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2.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3.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4.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5.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
6.国会每年改选。
——《人民宪章》(1837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2年前英国议会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取得的成果。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1832年后英国议会制度还存在哪些不健全的地方,并分析其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救助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创新发展于21世纪初。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最早实行社员群众“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金”补助的办法,建立起了当地的集体合作医疗制度。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的报告及其附件,称这一制度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要求各地参照执行。毛泽东还亲自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从此,合作医疗便成为我国农村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8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从1979年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90年代,党和政府曾尝试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成效不彰,重建后的合作医疗主要立足于个人缴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
——摘编自蒋蔷《简论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和改革后出现曲折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