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救助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创新发展于21世纪初。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最早实行社员群众“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金”补助的办法,建立起了当地的集体合作医疗制度。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的报告及其附件,称这一制度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要求各地参照执行。毛泽东还亲自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从此,合作医疗便成为我国农村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8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从1979年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90年代,党和政府曾尝试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成效不彰,重建后的合作医疗主要立足于个人缴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
——摘编自蒋蔷《简论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和改革后出现曲折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什么主张?它对封建社会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古代的农业,到近代的机器生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3)材料三中大量带“洋”字词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
政府体系的构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话题,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又是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政府: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至高控制权力归属于社会整个集体;任何一个公民不仅对行使这种最终主权有发言的权力,而且,至少在某些时候,被要求能在政府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亲自履行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责……很明显,能够充分满足社会一切要求的唯一政府是全体公民参加的政府;任何参与,即使是担任最小的公共职务……但是既然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城镇的社会里……所有的人亲自参与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完美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 “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 “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三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四“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对“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如何定义的?在实践上他认为最可行的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的是什么?如此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12年的中华民国是美国的“仿制品”。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悲惨的失败”的?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自由、民主一直是思想家们关心讨论的主要论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民主义者先假定了正义在于“平等”;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最后则说“自由和平等”就是“人人各行其意愿”。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谓“人人都各如其妄想”(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混乱的城邦)。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卷五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斯多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实际上容易导致城邦的混乱。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卢梭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什么重大发展?
(3)材料三中严复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借鉴西方,为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强国方案?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