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7日,《时报》登载《文明女悬挂招夫牌》:“女学士周x x,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x x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以下是对这份征婚广告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女子受到门当户对旧观念的影响 |
| B.该女子个性独立,受到西化影响较大 |
| C.该女子生活在国民都主张婚姻自主并成为时尚的年代 |
| D.该女子深受新文化运动的观念影响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 A.“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
| B.“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
| C.“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
| D.“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
|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
|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
| D.该日记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
|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
|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
|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据古籍中的记载统计:明代中泰之间互相遣使128次,其中泰国对明朝贡101次、暹使来华102次、明使使暹26次。这说明()
| A.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没有真正实施 |
| B.明朝外交政策具有区别对待的特点 |
| C.当时泰国是明朝统治下的省级行政区 |
| D.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