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三毛流浪记》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及其工作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反映了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的历程。20世纪40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请指出他困惑的原因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斥着中国市场 |
B.是因为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
C.美国经营商业的技术比其他国家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
D.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 B.大众报业 | C.铁路交通业 | D.轮船航运业 |
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 B.“大跃进”时期 |
C.“文革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麻辣土豆丝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①无袖旗袍②穿衣镜③麻辣土豆丝④四合院(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