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至今仍在惠及我们。以下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中,历经百年以上且至今仍为我们广泛运用的有
①蒸汽机 ②电话 ③汽车 ④电视机 ⑤电灯 ⑥电子计算机
| A.④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③⑤⑥ |
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B.第三产业的兴起 |
| C.“福利国家”的建立 | D.“新经济”的出现 |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它们()
|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样 |
| B.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看法一致 |
|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优化农村环境 | B.给农民提供补贴 |
| C.提供就业机会 | D.提高农产品价格 |
下表是根据(美)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家庭收入的变化 |
||
| 社会阶级 |
1929年的收入 |
1933年的收入 |
| 中产阶级 |
﹩3000 |
﹩1478 |
| 劳动阶级 |
﹩2780 |
﹩1118 |
A.政府干预失灵B.经济危机深重
C.福利国家破产D.自然灾害频繁
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电影电视 | B.电报电话 |
| C.报纸杂志 | D.铁路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