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
C.新三民主义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③提出新三民主义④颁布《临时约法》
A.②③ | B.①③ | C.①④ | D.①②③ |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生主义思想 | C.民权主义思想 | D.国民革命思想 |
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孙文的“三把利剑” (见右图)。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儿完了。关于清末这“三把利剑”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理论,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
B.“三把利剑”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 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C.“三把利剑”虽然不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但能够彻底解决封建制度下农民 的土地问题 |
D.“三把利剑”推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对此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民族经济,壮大革命力量后卷土重来” |
B.“继续承认欧美列强在华利益,以寻求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支持革命”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共,广泛地发动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