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还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材料三: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国家主调节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确定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中美在双边、地区和全球领域广泛开展合作的事实,旨在进一步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以相互尊重的精神开展伙伴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和塑造。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的依据。
材料一:
材料二:2010年6月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时,重点谈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
结合上述材料和本课时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哲学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2010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央确定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8%,并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为此,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
指出材料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近20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1993~1996年,针对当时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调整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07年,面对投资增长过快等,政府将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2008年11月,针对全球金融风暴,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现针对经济回暖,2010年第一周信贷投放过快过多,央行从1月16日起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深圳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突破,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没有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步进行,经济特区是办不成的。经济特区应该担负起一种新的历史使命: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向创新型发展,从而为经济的整体转型摸索方向和积累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