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下列各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上述各图结构中共有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______,A、B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2)A图为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由于细胞壁与[ ]____________发生分离所致,此时标号⑤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如是把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下表是某同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记录一个视野中的某植物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数量如下图示(已知视野中共有细胞40个)
蔗糖 时间 溶液浓度 |
15秒 |
25秒 |
35秒 |
45秒 |
55秒 |
浓度A |
5 |
9 |
13 |
14 |
14 |
浓度B |
17 |
19 |
21 |
22 |
22 |
浓度C |
26 |
28 |
29 |
31 |
31 |
浓度D |
34 |
35 |
37 |
37 |
37 |
该表皮细胞液的渗透压(浓度)相当于蔗糖溶液哪一浓度?_________(填编号);蔗糖溶液作用的最佳时间约为__________左右。
(3)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怎样获得含32P标记的C图中的生物?
(4)A图所示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后,若在离体条件下脱分化、再分化,其增殖过程中会周期性消失和重现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名称)
如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示意图。
![]() |
(1)大气中的氮主要通过①过程中的进入生物群落。若要从土壤中分离出圆褐固氮菌,需要选用的土壤取自于(表层、中层、底层)。
(2)实现图中③过程的生物,是否属于固氮微生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硝酸盐主要以方式进入细胞内部。如果土壤板结或长期水淹,陆生植物通过该过程吸收的氮素(能、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此种情况下,(填标号)代表的生理过程会增强。
(3)鸡粪发酵除臭是(生物名称)的作用。在图中标号所示的过程能反映除臭的生理过程。
(4)据图推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是说植物体内的氮素来源主要是由于②闪电的固氮作用 |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生态地位是分解者 |
C.如果没有过程⑤,大气中的N2将越来越少,反硝化作用维持了氮素循环 |
D.植物→动物代表食物链,体现了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
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Ⅰ、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即CO2的总吸收量),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图乙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知,与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2)理论上预计,在温度为℃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已知乙图是在此温度条件下绘制而成的曲线,理论上分析,如果温度改变为45℃,乙图中b点将向移。
(3)乙图光照强度为b时,与甲图℃所代表的生理过程特点是相同的.
(4)乙图中用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图中c点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Ⅱ、森林中,阳光可能会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在地上投下“光斑”,它们随着太阳的运动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下图显示了在“光斑”照耀前后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 图中的A点两条曲线重合,表明植物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大于、小于、无法比较)呼吸作用强度。此时限制光合作用产物(糖类)合成的主要因素是。
(2)当“光斑”移开时,O2的释放速率立刻恢复原水平的原因是;而CO2吸收速率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下降,原因是。
果蝇是遗传学实验常用的材料,一对果蝇每代可以繁殖出许多后代。回答下列问题:
Ι.果蝇中有一种突变型,其翅向两侧展开45°。利用这种突变型果蝇和纯合野生型果蝇做了下列杂交实验:
亲本 |
子代 |
|
组合一 |
突变型×野生型 |
突变型∶野生型=1∶1 |
组合二 |
突变型×突变型 |
突变型∶野生型=2∶1 |
若上述性状是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则由杂交组合一可知野生型为 ▲ 性性状,突变型的基因型为 ▲ 。在组合二中子代中出现的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 ,请用遗传图解解释组合二的遗传过程(不要求写出配子) ▲ 。
Ⅱ.在一批纯合野生正常翅(h)果蝇中,出现少数毛翅突变体(H),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某种原因恢复为正常翅,这些个体称为回复体。若是由于基因H又突变为h,称为真回复体;若是由于体内另一对基因RR突变为rr,从而抑制H基因的表达,称为假回复体,(R、r基因本身并没有控制具体性状,只有rr基因组合时才会抑制H基因的表达)。请分析回答:
(1)毛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 ▲ 以及HHRr。
(2)现获得一批基因型相同的纯合果蝇回复体,让这批果蝇与 ▲ 杂交,即可判断其基因型是HHrr还是hhRR。若实验结果表明这批果蝇为假回复体,请利用这批果蝇及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设计杂交实验,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①实验步骤(写出要点即可):
▲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若 ▲,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Ι.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请在答题卷的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 ▲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 ▲,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 ▲原理。
Ⅱ.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有些果实在这个时候呼吸速率会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果实就完全成熟了,这个呼吸高峰称为呼吸峰。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μg/g)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甲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
①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将 ▲;
②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 ▲。
(2)该实验小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开展了与果实保鲜贮藏相关的课题研究。
①课题名称是 ▲ 。
②材料和器材:
刚采摘的成熟度一致的毛叶枣若干,密闭容器,适宜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
③方法和步骤:
步骤一:挑选足量的无破损、形状、大小、外观颜色相对一致的毛叶枣,随机分成2等份。编号为A、B。
步骤二:A组不做处理,B组 ▲。
步骤三:将A、B两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室温保持在25℃。
步骤四:一小时后,分别从两个容器内抽取等量气体,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测定CO2浓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五:每隔3天,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密闭容器内乙烯浓度和CO2浓度。
(3)结果和结论:
所得数据经处理后得到下图(乙图、丙图分别表示A、B组的实验结果)。
①本实验中因变量是 ▲ 。
②比较乙图和丙图可知,在一定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作用下,果实的呼吸峰出现时间 ▲ ,原因是 ▲ 。
③比较乙图、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11分)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
用全素营养液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甲图所示)。
现用灵敏的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
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乙图所示曲线。
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植物的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方式是,该过程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2)叶肉细胞内的三碳化合物含量,12点(大于、等于、小于)9点。
(3)与AB段相比,CD段曲线上升较缓,其最主要原因是。限制EF段和FG段光合作用的最主要原因不同,EF段是抑制了光合作用的反应阶段,FG段是抑制了光合作用的反应阶段。
(4)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光合作用速率(一定不、一定、不一定)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一定不、一定、不一定)等于G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
(5)若甲图中两植物分别是C3植物和C4植物,从叶片上获得4种细胞:①C3植物叶肉细胞、②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③C4植物叶肉细胞、④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则含有细胞质基因的是,含叶绿素的是,能合成ATP和还原氢的是。(要求用数字序号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