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日地距平比=(实际日地距离-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它反映日地距离的变化情况。图示意日地距平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日地距平比由a变至b期间,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 |
| B.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快 |
| C.重庆地区气温逐渐升高 |
| D.孟买由雨季变为旱季 |
当日地距平比为b时,重庆日出时间最有可能是
| A.5时 | B.6时 |
| C.7时 | D.8时 |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回答下题
| 1990年 |
2000年 |
2006年 |
||||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
| GDP(亿元) |
202.14 |
112.84 |
1540.58 |
616.95 |
4820.26 |
1428.80 |
| 人均GDP(元) |
3617 |
1438 |
26692 |
6948 |
78801 |
15363 |
|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平方米) |
111.41 |
318.92 |
85.27 |
76.43 |
54.25 |
8.93 |
结合表中信息,有关苏州、徐州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000~2006年间苏州的GDP增速比徐州快,但人均GDP增速比徐州慢 | |
B.1990~2006年两地的GDP均呈上升趋势![]() |
C.1990~2006年苏州和徐州“GDP年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 |
| D.1990~2006年“GDP年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比苏州下降的速度更快 |
就两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合理之举,叙述错误的是
| A.禁止占有耕地发展其它产业,落实国家土地基本国策 |
| B.徐州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要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 |
| C.苏州在经济发展同时,应努力降低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
| D.两地间应加强合作,进行产业整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
我国某出国旅游团中一游客于当地时间20:30拍摄到日落照片,此时北京时间为某月5日8:30,恰逢北京日出。据此回答1~2题。该游客此时旅游的大洲可能是
| A.欧洲 | B.大洋洲 | C.北美洲 | D.南美洲 |
这个季节
| A.长江流域正忙于防暑降温 | B.长城沿线枫叶正红 |
| C.云南山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 D.北极地区科考繁忙 |
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蔬菜,在陕西取得成功,在贵阳市附近却失败了,其原因最可能是贵阳:
|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 | B.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无需利用大棚 |
| C.冬季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 | D.外来蔬菜丰富,价格低廉 |
读下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中混合农业区的正确叙述有

| A.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混合经营 | B.甘蔗、果树种植和养鱼有机结合 |
| C.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 | D.交替种植小麦、牧草和水稻 |

该种混合农业的主要优点有
①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农场主收入较稳②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③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④与当地湿润多雨的气候相适应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3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影响该农作物物候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 B.水分 | C.热量 | D.湿度 |
a地物候现象比b地迟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同 | B.海拔高低不同 | C.土壤肥力不同 | D.降水状况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