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明和小艳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
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 C a ( O H ) 2
乙同学猜想是 C a C O 3
                    你认为是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溶液;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溶液。




猜想正确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应保存熟石灰。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验室有-瓶久置于空气中已经变质的过氧化钠( N a 2 O 2 ),乐乐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探究其成分。请你跟他一起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关内容。
【查阅资料】
(1) N a 2 O 2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相关反应: 2 N a 2 O 2 + 2 H 2 O = 4 N a O H + O 2
2 N a 2 O 2 + 2 C O 2 = 2 N a 2 C O 3 + O 2

(2) B a N O 3 溶液、 N a N O 3 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猜想】猜想Ⅰ: N a 2 O 2 N a O H N a 2 C O 3

猜想Ⅱ: N a O H N a 2 C O 3
猜想Ⅲ: N a 2 C O 3

【实验推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的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制直至完全溶解。
猜想Ⅰ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 B a ( N O 3 ) 2 溶液。
证明有 N a 2 C O 3 存在。化学反应方程为: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
证明存在。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Ⅱ是成立的。

母亲节前夕,阳阳对妈妈给外婆购买的" X X 牌"苏打饼干及其配料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化学课上,阳阳听老师说过,苏打是碳酸钠 N a 2 C O 3 的一个俗名,她再仔细阅读该饼干的配料表如下:小麦粉、小苏打….她思考:配料中小苏打有何作用?如何鉴别苏打 N a 2 C O 3 和小苏打 N a H C O 3 ?


下面是阳阳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获悉】
(1)相同条件下, N a 2 C O 3 溶液比 N a H C O 3 溶液的碱性强;
(2) 20 时,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的溶解度分别为 21 . 3 g 9 . 6 g
(3) N a H C O 3 270 时能发生如下分解反应:
2 N a H C O 3 = 加热 N a 2 C O 3 + H 2 O + C O 2 ,而 N a 2 C O 3 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过程】
实验一:验证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热稳定性的差异.在老师的指导下,你们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若实验现象为(1),则能得出 N a H C O 3 受热易分解, N a 2 C O 3 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二:用酸碱度的差异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你们若用广泛 p H 试纸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溶液的 p H ,则 p H 较大的是(2).
实验三:用 20 时溶解度的差异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请完成下表:(忽略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3)
(4)

【交流总结】
(1)配料中小苏打主要起发泡作用.
(2)可以通过溶解度、酸碱度等差异来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通过上述研究性学习过程.你们认为小苏打 N a H C O 3 除用于食品工业外,在日常生活及实验室中还有哪些应用,试举一例:.

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
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
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性,管②附近的溶液呈_________(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解释与结论】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点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交流与反思】
甲同学取55g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5g水后,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碱性
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酸性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浓硫酸与铁定(碳素钢)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Fe与浓H2SO4反应,加热,有SO2生成
②C与浓H2SO4反应,加热,有CO2和SO2生成
③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
⑤SO2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2不能
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NaOH和Cao
【实验探究】
(1)称取24.0g铁钉放入60.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甲同学通过实验测定并推知气体Y中SO2气体的体积分数为66.7%.同学们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还有H2和Z气体,则Z气体可能是_______.探究实验的主要装置如图所示:

(2)装置A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为确认Z的存在,需要将装置甲(如图所示)接入上述装置的(填编号)之间.装置甲中的液体名称是

(4)实验中,如果观察到装置D中,且装置E中,则可确认Y中还有H2气体.
(5)如果需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H2约为0.01g).除可用测量H2体积方法外,(选填:“能”或“不能”)用称量上图中装置D、装置E的质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计算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为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将金属分别放入盛有盐酸的3支试管中。根据铜加入盐酸中无变化,
现象,判断出Al>Fe>Cu。
(2)乙同学只用一支试管,只取一次盐酸也能证明Al>Fe>Cu,他在盐酸中插入金属的顺序
是Fe
(3)丙同学只调整了乙同学插入盐酸中金属的顺序,也能得到正确结论。丙同学调整金属
的顺序为
【拓展应用】在Cu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