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历史上看,东亚(含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联系就较为密切,形成事实上的东亚经济圈。到了现代,东盟、APEC组织的建立和东亚共同体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材料二 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2009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成为当时国际社会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有人认为 “东亚共同体”最大的难题,是美国因素,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1990年倡议组建“东亚经济集团”,被美国的“全力扼杀”政策当即置于死地。从东盟内部来看,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加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东亚经济圈呈现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妥协”。
他(袁世凯)同起义各省在南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同盟会领袖进行谈判。……(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民国,他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几乎所有爱国者一致同意的是:中国必须有一个代表各省的议会;国家必须统一起来,以防止外国干涉(指日本)。……儿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南京被选为总统,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通过这一系列特殊的妥协,中国避免了一场持久的内战、一次下层阶级的起义和一场外国的干涉。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孙中山(1924年1月)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场“妥协”的认识。
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按思维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能从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合理运用一则材料或史实进行论证。
第二层次:能从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合理运用多则材料或史实进行论证。
第三层次:能综合多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合理运用多则材料或史实进行论证。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1)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说明“《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该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
牛津大学
植物学教授席位
1702
剑桥大学
化学教授席位
1704
剑桥大学
天文学教授席位


根据该表,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3)结合所学,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并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你对“科学本体”的理解。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4)结合所学,说明我国编制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背景,列举《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

英、美两国革命是西方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该文件保障贵族的利益,并特别规定,国王除非得到王国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增加税收。如欲增加,必须发起召集由主教和贵族组成的会议进行讨论。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有人认为,《大宪章》中关于税收的规定构成了一种传统,影响了后来的英、美革命。结合具体史实分别加以说明,并指出该传统的实质。
光荣革命前,英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国王掌握行政、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与财政权;但国王经常侵犯议会的权力。
2.由国王任命、执行国王命令的大臣只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权干涉国家行政事务。
——马世力《世界史纲》
(2)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种变化过程的特点。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3)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观点
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或事件
它(美国)是废除了君主制度的第一个大国


实行联邦制度
它以一部重要文件作为国家基本的和永久的法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图片及说明,回答问题:

图1:2005年4月27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拜谒中山陵。
图2:2009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中山陵。
图3:中国台湾网2010年1月2日消息,台北“故宫”博物院元旦当天举行“孙中山铜像归位典礼”,马英九、“行政院长”吴放义、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召集人林百里和孙中山侄曾孙孙必达等人均应邀出席。
(1)图1中,国民党主席连战在拜谒中山陵曾说“中山先生……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
(2)图2中,吴伯雄先生强调了“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3)图3“国父铜像”中,孙中山先生被尊为“国父”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