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云去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礼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1800—1950年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2)材料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这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形成10个行政区。由每一个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由于有不得连任的规定,城邦中的公民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机会参加五百人议事会。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历程。
材料三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百年中国》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产生五百人议事会的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提供了哪些借鉴?
(2)请写出上述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在英国政治制度变革中的作用,并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哪三次变革?请选择其中一次变革进行评价。
从中国近代历史分析论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要求:论据充足,有条理)
举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并从斗争结果得出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