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需要借鉴,更需要结合国情进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以来美国是如何实现制度创新,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和人民大众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
材料二 1941年, 陕甘宁边区进行 “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 “按三三制”比例 , 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 , 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抗战胜利后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权利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结局如何?
近代以来,民主思想和以民主为目标的政治实践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洛克《政府论》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1)分别说明上述两个历史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2)比较上述两个文献,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原则是否相同?请依据材料说明。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指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世界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主要就是因为它从实质上贯彻了卢梭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而这种民主实践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对‘平等’原则的落实。……以至于到后来连反民主的独裁者都不得不通过公民投票之类的程式来攫取权力……”。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主政治实践与英国相比有什么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用一句话评价其历史作用?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影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他们分别是什么?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社会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一中,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举措给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积极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学习西方有什么突出特点?
(4) 根据材料四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7%,农村人口占94.3%,其中90%是农奴。工厂规模很小,大型企业平均不过40—50个劳动力。
——吴清修、王玲《俄国废除农奴制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企业数增长18.3%,工人数增长66.6%,生产总额增加100%。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材料三
材料四欧洲三国人均GDP(单位:元)
国家 |
1870年 |
1913年 |
法国 |
1 876 |
3 485 |
英国 |
3 191 |
4 921 |
俄国 |
943 |
1 488 |
——安格思 麦迪森(英)《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五 沙皇政府不关系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挣回的外汇,大部分用于军费、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支出,只有小部分投入农业发展。因此,俄国农业落后,农民负担沉重,购买力低下……
——杨甘霖《大国崛起专题学习与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19世纪60至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三,指出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处境,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