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机活动异常活跃 | B.商品市场的萎缩 |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 D.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
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土地出租与雇工经营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反映出当时中国
地区 |
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 |
江苏南部 |
1.34 |
浙江杭州 |
2.79 |
广东汕头 |
1.56 |
湖北广济 |
2.05 |
山东莱州 |
0.83 |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
C.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国人重农抑商思想依然浓厚 |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 D.沿海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较快 |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
B.迈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
C.维新思想逐步从思潮走向政治实践 |
D.实业救国思潮成为时代潮流 |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对该建议认识正确的是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B.促成了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D.符合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