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吕留良曾写到:“……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在材料中,吕留良主要想说明科举制度
| 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 | B.选拔的人才视野开阔 |
| C.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 | 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思想”的三个阶段。作为这个阶段标志性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
|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
|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
|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 )
| A.翻译了外国书籍 |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
|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
下图是“泰坦尼克”号最后一位幸存者米尔维娜·迪安,她于2009年6月1日去世。她所在的“泰坦尼克”号是1912年4月15日被一处冰山撞沉的。它在沉没前使用的求救工具不会是 ( )
| A.救生衣 | B.信号灯 | C.电报 | D.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