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历史文献与制定机构搭配错误的是
A.《权利法![]() |
B.《独立宣言》——北美大陆会议 |
C.《人权宣言》——法国三级会议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
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
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近代交通工具 | 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 D.近代工业的发展 |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