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韦粲,字长蒨。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太清二年,征为散骑常侍。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刘孝仪共谋之。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不然。”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即驰马出,率部即发。至南州,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亦帅步骑万余人至横江,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先是,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率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累日不决。粲乃抗言于众曰:“今者同赴国难,义在除贼,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若论位次,柳在粲下;语其年齿,亦少于粲,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今日形势,贵在将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裴公朝之旧齿,年德已隆,岂应复挟私情,以沮大计。”之高垂泣曰:“吾荷国恩荣,自应帅先士卒,顾恨衰老,不能效命,企望柳使君共平凶逆,谓众议已从,无俟老夫耳。若必有疑,当剖心相示。”于是诸将定议,仲礼方得进军。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青塘当京师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非兄不可。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帅所部水陆俱进。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景登禅灵寺门阁,望粲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令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贼乘胜入营。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
贼传粲首阙下,以示城内,太宗闻之流涕曰:“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诏赠护军将军。世祖平侯景,追谥曰忠贞。
(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简阅部下简:挑选。 |
B.以沮大计沮:阻止。 |
C.令粲顿青塘顿:驻扎。 |
D.令军主郑逸逆击之逆:预先。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粲乃抗言于众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①直以社稷之计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C.①节下善量其宜②吾其还也 |
D.①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②乃不知有汉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韦粲英勇抗敌和心怀大局的一组是
A.①即驰马出,率部即发 ②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 |
B.①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②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 |
C.①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 ②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 |
D.①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 |
②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景叛乱后,韦粲即刻率兵奔赴京城救援,到了豫章后,刘孝仪以报告不实相推脱,韦粲义正严词地指斥了他的行为。 |
B.裴之高以自己年长位尊自居,反对韦粲提出的以柳仲礼统率诸军的提议,韦粲非常激动,对诸将讲形势和大义,最终促使裴之高改变了主意。 |
C.柳仲礼率部与侯景在中兴寺开战,青塘是战略要地,柳仲礼打算把粮草囤集于此,韦粲身先士卒,主动请缨率部驻守此地。 |
D.由于适逢大雾,迷失了道路,韦粲的部队没有及时筑好防御工事,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侯景率兵进攻得手,韦粲临危不惧,壮烈牺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
⑵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祖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同。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遗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已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他,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租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婚家,皆汲汲经理,如已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选自《宋史》)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
B.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维持秩序
C.徐伺之,一妇每以已馔馈姑伺:侦候,探察
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子累年讼于官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B.吾牛因某氏所租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C.或饷其妇而不及姑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D.一妇每以已馔馈姑秦亦不以城予赵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梦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他,创义役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采取有力手段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吏卒饮食一样。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运用计谋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人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尽心竭力去办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③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时,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注:①胥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进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公耻之耻:以……为耻
B.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受:传授
C.以事孝景帝事:侍奉
D.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说:通“悦”,喜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则以为太中大夫金就砺则利
B.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C.天子问治乱之事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D.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举类迩而见义远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申公教学有关的一组是( )
①申公游学长安②归鲁,退居家教
③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⑥是时天子方好文词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公曾经做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立楚王后,申公因遭刘戊禁锢,感到耻辱,就回到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
B.申公教授《诗》经,凡有疑惑处便存疑,不强作解释。其弟子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依循申公的见解。
C.王臧、代国人赵绾向皇上举荐老师申公,是为了让申公说服皇上同意建明堂的事。结果皇上因为不喜欢申公而停止了商议建造明堂的事。
D.申公教学一生很有成就,申公弟子中拜为博士有十几人,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好学。
文言文课外阅读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度:估量。
B.至秦,会庄襄王卒会:恰巧赶上。
C.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跟从,随从。
D.会韩人郑国来间秦间:离间。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诟莫大于卑贱
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B.①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昔者秦穆公之霸
②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D.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够表明李斯“西说秦王”和“亦在逐中”的原因的一组是()
A.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
②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B.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②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
C.①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
②斯乃上《谏逐客书》
D.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
②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在郡里当小吏的时候,看到厕鼠和仓鼠的不同境况,感悟到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
B.李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听了荀子不可错过机遇的教导后,就西行到秦国去,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就先充当了吕不韦的舍人。
C.李斯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但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不要非难社会、妄图功名利禄,要与世无争。
D.李斯建议秦王在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的情况下,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任命他做丞相。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4题。
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①每以振施为务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C.①士谦家富于财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11.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赵郡王睿举德行,(睿)称疾不就
B.(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C.为(债家)设酒食,对之燔契
D.(己)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1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 B.①②④C.③④⑤ D.②⑤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和士开(注:人名)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⑵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扬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以书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韩遂、马超等反关右,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坂,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君先置,以截其后,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遂破超等。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以示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二丈所。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家。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胃有周亚夫之风矣。”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设哨,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文援。太和元年薨,谧曰壮侯。
(选自《三国志·徐晃传》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假:假如
B、遂陷贼围陷:攻破,攻克
C、士卒咸离陈观陈:通“阵”
D、将军常远斥侯远:远远地派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徐晃虽是武将却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
②晃至,以书飞矢城中,为陈成败。
③晃到,诡道作都堑,以示截其后,贼烧屯走。
④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
⑤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⑥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命攻打易阳时,徐晃先采用攻心战术招降了韩范,后向太祖陈述此举作用,得到了太祖的肯定。
B、潼关大战,徐晃建议派遣一支军队作为先头部队从蒲坂津偷渡,以切断敌人与后方的联系,此举收到奇效。
C、樊城、襄阳战役中,徐晃表现有勇有谋,太祖称赞他功劳超过古代的孙武、穰苴,有西汉名将周亚夫之风。
D、徐晃屡立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延揽个人声誉,在个人交往上小心谨慎,竭诚报效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