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15-16世纪农业生产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
B.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 |
D.南方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北方 |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 B.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
C.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 D.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以至于翻开新旧两本中国分省地图一对照,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就呈现在眼前。由此,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 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
C.“大跃进”运动使得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
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
C.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