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不懂农业,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以农立国,直到现在,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四: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五: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 80年代凤阳花鼓词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为保证其发展,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试谈这一政策对即将步入近代的中国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那一历史事件?
(4)材料四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5)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民国时期据对燕京大学女生的调查,62.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论有无子息,鳏宜再娶,寡宜再嫁”,只有37.1%的人反对。
但是,大量的族约乡规不顾成文法的规定,继续限制妇女的再嫁。再加上国难不已、经济发展有限,文化教育的推广也成效不大。这使得当时的《中国民法典》没有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广大乡村得以切实地遵守、执行,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具文。
请回答:《中国民国民法典》关于妇女再婚规定是否能够结束中国“烈女节妇”现象?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