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改革开放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5-1中①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②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图5-1
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6分)
材料二图5-2中③是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④是上海的西菜馆中明气最大的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

图5-2
(2)结合材料一、二,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4分)
材料三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材料四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3)结合材料三、四,你如何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 79 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 76 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 85 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 4 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钳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 9 号)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骄曰洋骄,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陈作霖《炳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改变了请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商业化倾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率先从商,在绅与商的相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囚狐裘、旧友以鹑结丽疏,视同路人。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而自惭形秽”。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为主。
——《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问:(1)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图表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图:5-15-5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关于铁路问题的主张,说明其原因。
(2)从20世纪初起,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反映了中国人救亡图存、走向近代化的强烈愿望。简要说明20世纪头三十年内发生在沪宁杭地区的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重要积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3)材料二所示字母中,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A是 ,鸦片战争后,首先开放的口岸之一E是 。抗日战争中,1937年国民政府在这一地区组织的会战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G处设立的对外开放区是

阅读下列材料
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