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种状态发生改变,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
(1)材料一,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有何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又分别有何影响?
(4)如何看待材料三提到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有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
请回答:(12分)
(1)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其效果怎样? (6分)
(2)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是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其作用如何?(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世界的“地理中枢”的概念,他由此形成关于地缘战略学的理论。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他提出了三句名言:“谁控制了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支配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修正这一理论。如果仅仅控制住世界“心脏地带”.还不足以实现全球霸权。如能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那将足以遏止心脏地带的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并且进而与之争霸。
(1)美国学者根据怎样的历史事实进行这一理论的修正?(1分)
(2)“二战”后美国参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用修正后的地缘战略学合理地进行解释。试列举三项。(6分)

阅读下列材料,《1953—1965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请回答:(8分)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1)用柱形图表示1953年至1965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所呈现的趋势。(2分)
(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6分)

观察下列三幅不同时期(19世纪50年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上海黄浦江外滩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历史信息?(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作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堂,圣索菲圣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要在这里加冕。
(1)材料一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大教堂旁也出现了4座伊斯兰尖塔。(见图)
(2)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结构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3分)
(3)从该教堂的历史发展看,对当今不同文明的相处有何启示?(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