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语段(每小题2分,共8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猥以微贱,当待东宫当:任,担任。 |
B.慈父见背背:背离、抛弃。 |
C.臣以供养无主![]() |
D.门衰祚薄![]()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刘夙婴疾病拔剑撞而破之 |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指出对下列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孑:名词作状语,像孑孓一样。 |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
D.文段主要用了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予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 |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D.复为慷慨羽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然则将军之仇报 |
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秦武阳为副 |
D.而报将军之仇者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荆轲为刺秦做充分准备的一组是( )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使工以药淬之
⑤乃令秦武阳为副
⑥乃为装遣荆轲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荆轲提出献出“樊将军之首”和“燕督亢地图”,表现了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特点。 |
B.荆轲私见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说动对方甘愿自刎献头,体现他擅长辞令,工于心计的侠士风度。 |
C.当太子请求先遣秦武阳时,荆轲勃然大怒,负气而走,这体现了他浮躁多疑的性格,这也为他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 |
D.易水之滨,面临生离死别,荆轲慷慨悲歌,义无反顾,这体现了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的精神。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1分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盆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正襟危坐(危险) |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方其破荆州(当)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苏子愀然輮使之然也 |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惟江上之清风句读之不知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舞幽壑之潜蛟 |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 |
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 |
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
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
翻译句子(9分,每句3分)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缓和 |
B.公纯难之诘难,责难 |
C.寅出午反通“返”,返回 |
D.敌大至,汲死之为……而战死 |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麾其众阵以待辱其群臣 |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凡仕于此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
李奕畴,字书年,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大考改礼部主事,典贵州乡试,游①迁郎中。五十七年,出为山西宁武知府,调平阳,有政声。历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嘉庆十一年,坐巡抚保荐属吏违例,牵连被议,左迁江南河库道。
十三年,迁安徽按察使,治狱明慎,多平反。霍丘民范受之者,赘於顾氏,与妻反目,外出久不归。县令误听讹言,谓其妻私於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杀罪,其母与弟及佣工某加功,实无左证,五人者不胜刑,皆诬服。奕畴阅供词,疑之,骤诘曰:“尔曹言骨已被焚,然尚有脏腑肠胃,弃之何所?”囚不能对,惟伏地哭。奕畴慨然曰:“是有冤!”使干吏侦之,至陈姓家,言正月十五夜受之曾过宿,而谳曰被杀在十三日,乃缓系诸囚,严缉受之。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今始闻大狱起,乃归投案也。事得白。奕畴故无子,狱既解,乃生子铭皖。民间传颂,至演为剧曲。就迁布政使。
十八年,擢浙江巡抚。时近畿教匪未靖,或言严、衢两郡匪徒传习天罡会,诏奕畴严治。奕畴逮讯叶机、姚汉楫等,实止愚民相聚诵经祈福,无逆迹,坐罪首犯数人,株连皆省释。安徽、江西游民来浙租山垦种者日众,言官请禁。奕畴疏陈势难遽逐,请分年遣令回籍。上悟曰:“兹事不易言。游民皆无恒产,驱之此省,又转徙他省,断不能复归乡里。”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寻授漕运总督,在任五年,运务无误。奕畴固长者,待下宽,坐滥委运弁降四级,命以吏、礼二部郎中用。复以运弁纵容帮丁索费,被劾,降主事。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奕畴以尚书守护昌陵。道光二年,原品休致。十九年,重宴鹿鸣②,加太子少保。明年,会榜重逢,子铭皖适登第,同与恩荣宴,称盛事焉。二十四年,卒,年九十有一。
《清史稿》
[注]:①游:古同“荐”,再,屡次,接连。②重宴鹿鸣:为中举后六十周年皇上御赐庆典大宴,获此殊遇得此殊荣者寥若晨星,很是罕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贵州乡试典:主持、掌管 |
B.疑之,骤诘曰骤:立刻、马上 |
C.治狱明慎, 多平反治:审理、处理 |
D.兹事不易言易:轻易、随意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奕畴“治狱明慎”的一项是()
①奕畴阅供词,疑之②奕畴使干吏侦之③狱既解,乃生子铭皖④株连皆省释⑤请分年遣令回籍⑥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奕畴在山西先后任宁武、平阳知府,在当地声誉很好,后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降职。 |
B.李奕畴任安徽按察使时因平反顾氏冤案被民间传颂,在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时,得知只是百姓聚集在一起诵经祈福,于是只给几个首犯判了罪。 |
C.李奕畴任漕运总督时因为随意委派运粮官被连降四级,后又因为运粮官纵容帮丁索取钱财,奕畴被弹劾,降为主事。 |
D.道光十九年,奕畴获得朝廷重宴鹿鸣,加太子少保衔,第二年儿子李铭皖好中第,父子一起参加恩荣宴,当时人们称为盛事。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其妻私于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杀罪(2)
(2)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
(3)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2)
(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惟公字天球,姓程氏。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至临事简严,僚吏莫能窥其际。尝夜张灯会五门,大集州民,而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终宴,民去,始稍知火。监军得告者言军谋变,惧而入白,公笑曰:“岂有是哉?”监军惶惑不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能隐也。”已而卒无事。
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前为府者,苦其治剧,或不满岁罢,不然,被谤讥,或以事去,独公居数岁。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诏书数下褒美。
为三司使。不悦苟利,不贪近功。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公以谓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莫能夺。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宦官怒,言陛下虽有欲,物在程某何可得!公曰:“臣所以为陛下惜尔。”天子以为然。
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是时,元昊叛河西,朝廷多故,公在政事,补益尤多。而小人侥幸皆不便,遂以事中之,坐贬为光禄卿,知颍州。北京建,遂以为留守。宦者皇甫继明方用事,主治行宫,务广制度以市恩,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
还,直公。天子为罢继明,独委公以建都事。
其在延州,夏人数百驱畜产至界上请降,言契丹兵至衙头矣,国且乱,愿自归。公曰:“契丹兵至元昊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乎?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不然,诱我也。”拒而不受。已而夏人果以兵数万临界上,公戒诸堡寨无得出兵,夏人以为有备,引去,自此不复窥边。
改镇安军节度使,在镇四年,犹上书愿复守边。书未报,得疾,薨于陈州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九。
(节选自欧阳修《镇安军节度使程公神道碑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为府者,苦其治剧剧:繁难 |
B.议者莫能夺夺:夺取 |
C.务广制度以市恩市:求取 |
D.书未报,得疾报:回复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公治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②军中动静,吾自知之
③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④不悦苟利,不贪近功
⑤公在政事,补益尤多⑥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公为人刚正沉稳,不喜言笑,考虑问题条分缕析,严谨周到,大大小小措施皆备,遇到事情镇定自若,从容处置。 |
B.任三司使时,有人担心税目繁多,官吏会从中为奸,欲统而为一,程公认为此举舍本逐末,弊大于利,十分不妥。 |
C.任参知政事时,程公忠于职守,使得投机取巧的小人不能肆意妄为,但他也因此受到诋毁,被贬谪到颖州做知府。 |
D.在延州任上,几百名夏人带着畜产来归降,程公洞察实情,果断拒绝;后来夏人虽然数万兵临界上,却无功而返。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
(2)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还,直公。
(3)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