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①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将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B.于是有水火之孽:灾祸
C.非负足下也特:只,仅仅
D.而彰之宥:藏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不给左右欲引相如去
B.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臣下愚,知其不可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虽有槁暴,不复挺
D.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入前为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东西都没了。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C.作者曾经想对别人讲明王参元遭受诋毁排挤的情况,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徒醉于市。玄宗度曲,亟召白,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以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靧(huì):洗脸。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龙初遁还,巴西做客 B.母梦长庚星,因以之  天命
C.帝欲白,妃辄沮止官员 D.永王磷为府僚佐征召

下面句子都能表现李白文学才华的一组是
①十岁通诗书②然喜纵横术,击剑③为任侠,轻财重施④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⑤ 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⑥使高力士脱靴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叹他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和吴筠关系友好,吴筠被召进京城,他也到了长安;后经吴筠引荐得玄宗赏识,进而供奉翰林。
C.李白生平爱酒,在任城时为“竹溪六逸”之一,居长安时常在街市饮酒,成为“酒中八仙人”之一。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磷幕下当僚佐,李磷失败,李白论罪当斩,幸亏郭子仪全力营救,才幸免一死。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1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委命下吏交给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C.以愚黔首   使……愚昧 D.收天下之兵军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选出与“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 B.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垓下悲歌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而出 当,正处在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过错
C.亡其两骑耳。失去,损失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③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④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乘势起陇亩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D.司马迁认为项羽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但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他的失败缘于其自大且做法不得人心。

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阅读下面的文段。(阅读提示:此文选自《离骚》,诗人自述身世,说自己美德、才能和品性,又借香草来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④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抚壮而弃秽兮抚: 抚养儿女
来吾道夫先路先路:做前驱带路
B.皇览揆余初度兮揆:估量
肇锡余以嘉名嘉:美好
C.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
汩余若将不及兮汩:时间过得很快
D.扈江离与辟芷兮扈:披

纫秋兰以为佩纫:连结
阅读第一段,思考: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他的出生怎样?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答:

阅读第二段中的①②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答:

阅读第二段③④节,内容有何深刻含意?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答:

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每小题4分)
(1)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译文:
(2)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固:坚持
B.重耳安之安:安于享受
C.穷而来此穷: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谢:辞谢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 )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②饥而从野人乞食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④醉重耳,载以行⑤过曹,曹共公不礼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出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