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阅读提示:此文选自《离骚》,诗人自述身世,说自己美德、才能和品性,又借香草来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④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抚壮而弃秽兮抚: 抚养儿女 来吾道夫先路先路:做前驱带路 |
B.皇览揆余初度兮揆:估量 肇锡余以嘉名嘉:美好 |
C.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 汩余若将不及兮汩:时间过得很快 |
D.扈江离与辟芷兮扈:披 |
纫秋兰以为佩 纫:连结阅读第一段,思考: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他的出生怎样?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答:
阅读第二段中的①②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答:
阅读第二段③④节,内容有何深刻含意?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答:
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每小题4分)
(1)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译文:
(2)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革除了右丞相,而兼任枢密使。 |
B.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贾余庆等人请求朝廷把他派到元京大都去。 |
C.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奔走在草野间,歇宿于露天,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而没有互相遇见。 |
D.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实在是没料想到他们能够归还我的衣帽,让我能重新见到太阳与月亮。 |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并不是不容寻常,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和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 | B.而绝江河绝:横渡 |
C.金石可镂镂:同“漏”孔穴 | D.而闻者彰彰:清楚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锲而舍之 | B.吾尝跂而望矣 |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D.蟹六跪而二螯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也。少为蔡州军校。僖宗还长安,建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华州数经大兵,户口流散。建少贱,习农事,乃披荆棘,督民耕植,出入闾里,问其疾苦。建初不知书,乃使人题其所服器皿床榻,为其名目以视之,久乃渐通文字。见《玉篇》,喜曰:“吾以类求之,何所不得也。”因以通音韵声偶,暇则课学书史。是时,天下已乱,诸镇皆武夫,独建抚缉兵民,又好学。
乾宁三年,李茂贞复犯京师,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建遣子允请幸华州。昭宗又欲如鄜州,建追及昭宗于富平,泣曰:“藩臣倔强,非止茂贞,若舍近畿而巡极塞,乘舆渡河,不可复矣!”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建已得昭宗幸其镇,遂欲制之,因请罢诸王将兵,散去殿后诸军,累表不报。建已杀诸王,乃营南庄,起楼阁,欲邀昭宗游幸,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其父叔丰谓建曰:“汝陈、许间一田夫尔,遭时之乱,蒙天子厚恩至此,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覆族之祸,吾不忍见,不如先死!”因泣下歔欷。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建稍恐惧,乃止。光化元年,昭宗还长安,自为建画像,封建颍川郡王,赐以铁券。建辞王爵,乃封建许国公。
昭宗东迁,建从至洛,昭宗举酒属太祖与建曰:“迁都之后,国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两人。”次何皇后举觞,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建出,谓太祖曰:“天子与宫人眼语,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太祖以故尤德之,表建平卢军节度使。
太祖即位,拜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性刚暴,臣下莫敢谏诤,惟建时有言,太祖亦优容之。太祖郊于洛,建为大礼使。罢相,出镇许州,太祖崩,许州军乱,见杀,年五十八。
(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督民耕植督:督促 |
B.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次:按次序 |
C.太祖以故尤德之德:感激 |
D.建蹑太祖足蹑:踩,踏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建工于心计、行事精明的一组是
①建遣子允请幸华州②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③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④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
⑤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⑥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建出身低贱,熟悉农家的事情,面对多次遭受战争祸害、百姓流散的现状,他非常关心农耕,经常深入到乡间,了解百姓疾苦。 |
B.韩建开始不识字,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慢慢通晓文字,并且学习书史;在天下已乱的时期,只有他能够安抚兵民,又喜欢学习。 |
C.李茂贞再次攻打京城的时候,昭宗先是想逃奔太原,后又想要到鄜州,但韩建软硬兼施,最终将昭宗逼到他的“根据地”华州。 |
D.韩建本想废掉昭宗,另立德王裕;其父叔丰告诫他此举是灭族之祸,加上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最终使他罢了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人失期失:超过 | B.公纯难之难:诘难,责难 |
C.邓州去京七百里去:距离 | D.敌大至,汲死之死:为……而战死 |
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麾其众阵以待辱其群臣 |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凡仕于此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