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后,某校高三同学就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学习讨论。
对于校园中争论很大的“蒋方舟现象”。同学们对此形成了正方、反方两派意见。正方:蒋方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清华降分录取是招生改革的一个成功例子,无疑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培养人才。反方:清华降分录取的举动是严重违反教育资源公平竞争的原则,蒋方舟这样做有点投机取巧并侵害了别人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权益。
在素质教育之下,应该如何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呢,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
相对于高考而言,自主招生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可如何避免所谓的“黑幕”、“权钱交易”,让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不拘一格选人才”?
请你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对上述“进亦忧,退亦忧”的观点进行评析。
一国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公司有了充裕的资金投入到多功能图书馆、技术培训中心、职工夜校等文化设施。近几年,企业步入良性轨道,经济增长连上新台阶。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和“文化与经济”的角度,说明企业为什么要重视自身文化建设。
材料一:2003年~2012年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为0.44,从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了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中国的基尼系数逐步有所回落。
材料二:近年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政府着眼全局,更加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加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加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12年以来,某市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达115.9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59.5%。该市财政局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1 452万元,补贴标准达到每亩120元;积极支持支柱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材料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市百姓也把越来越多的心思花在了“理财”上,有的人甚至找专业人士进行家庭理财。
该市居民收入的结构变化情况
(1)针对材料一的情况,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谈谈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更好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结合材料二,说明财政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3)请你为该市百姓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4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
材料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有的地方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材料三: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由。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作为负责人的公民就如何保护水资源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 万亿以上,2020 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材料二:改革开放3O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速度” 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开,但也正遭遇着“中国式的发展难题”从“转型之难”到收入“分配不平”从“城乡二元”结构到道德困境;从各阶层利益博弈加剧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破解“中国式难题”正成为国人关注的时代课题。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中国式发展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客观要求政府弱化GDP指标,引入多重指标,提高生态、民生指标权重;并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增设“群众满意度”;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对政府提出上述要求的原因。
(2)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正确认识杜会”的有关知识的。(12分》
(3)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论,请你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其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