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是
A.阿姆斯特丹 | B.伦敦 | C.威尼斯 | D.巴黎 |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人生而平等” |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
A.“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
B.“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
C.“人的命运主要由他自己创造的” |
D.“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人应该无条件服从自然法律 | 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
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 | D.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 |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