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中国引入了一种新事物,曰:“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诗中“德律风”指的是( )
A.电报 | B.电话 | C.电影 | D.电视 |
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主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以下历史结论最合理的是
A.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大公报》倾向民主共和政治D.时人政治主张的多样化
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三千年来独立不受羁绊之大日本,一旦受人羁缚,凡有血性之人岂能忍视之乎?”吉田松阴这句话表明
A.幕府统治阻碍了社会进步 | B.天皇专制阻碍了日本发展 |
C.美国叩关唤醒了民族意识 | D.封建藩国林立成为了束缚 |
胡绳曾说:“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他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公车上书” | C.辛亥革命 | D.“百日维新” |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
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
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
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