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的实验,取2 mL 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和4 mL 0.4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在一个试管内混合后,加入0.5 mL 40%乙醛溶液加热至沸,无砖红色沉淀。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A.氢氧化钠不够量 | B.硫酸铜不够量 |
C.乙醛溶液太少 | D.加热时间不够 |
下列关于同温同压下的两种气体12C18O和14N2的判断正确的是()
A.体积相等时密度相等 | B.原子数相等时具有的中子数相等 |
C.体积相等时具有的电子数相等 | D.质量相等时具有的质子数相等 |
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常温下一定呈气态
B.元素C、D的最高价氧化对应的水化物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C. 化合物AE与CE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D. 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备元素C、D的单质
某溶液中含有下列六种离子:①HCO3-②SO32- ③Na+ ④CO32-⑤NH4+ ⑥NO3-,向其中加入一定量Na2O2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A.只有⑥ | B.④⑥ | C.③④⑥ | D.①②⑤ |
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取下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再沿该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紫色石蕊试液1毫升,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液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备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和乙醇杂质 |
B.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和吸水 |
C.饱和碳酸钠溶液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及吸收乙醇、中和乙酸 |
D.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蓝、紫、红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N2(g)和1 mol 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
B.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
C.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