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 A.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徒见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徒步则汗出 | 
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
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下列对该段中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客的言语和做法表明,他们都是从个人荣辱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足取的。 | 
| B.相如避廉颇之锋芒,韬光养晦,是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 | 
| C.相如解释说,他和廉颇的存在,是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因此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 
| D.本段文字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 
|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而轻齐 |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 
其孰能讥之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 
|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 
|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 
|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8处)
 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6分,每小题3分)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信:任凭 | 
|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饵:诱捕 | 
| 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阴:暗中 | 
|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论:讨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B.酒间偶言于公师不必贤于弟子 | 
| C.卒以疑杀其继室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 D.张阳和力解,乃得出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文长的“豪荡不羁”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回鹘军队)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董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③,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为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于是拥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僭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 ”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因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④之吉梦。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角,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 “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郛⑤。翌曰,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③仆固怀恩: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
 ④绐:dài,哄,哄骗
 ⑤郛:fú,外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拥众据汾上拥:聚集 | 
| B.有犯禁者,公其董之董:关注 | 
| C.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略:劫掠 | 
| D.每与虏角,所向无前角:作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因约怀仙等三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B.请为之备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 C.悉以家产购而复之赐钱二百万以葬 | 
| D.委之供办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 
| B.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 
| C.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 
| D.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 
四、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任选两个作简要概括。
将下列上述文言文及教材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客 有 问 陈 季 方 足 下 家 君 太 丘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季 方 曰 吾家 君 譬 如 桂 树 生 泰 山 之 阿 上 有 万 仞 之 高 下 有 不 测 之 深 上 为 甘露 所 沾 下 为 渊 泉 所 润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 不知 有 功 德 与 无 也
 【注】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