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回答:
①图一中的“三面红旗”指的是什么?
②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情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③图四中的这次会议是否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为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五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旆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领略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五(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弱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淅、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3年9月日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而高等检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马洲政俗总论》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要,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想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说明日本政府对待“考察记述”的态度。
(2)请用史实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并没有“强搬硬套”西洋文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族人对外来民族的影响颇为深远,影响到他们选择由他们统治的王朝的名称。在拓跋族选择魏作为他的帝国名称时,他们同样也按照其他的野蛮民族建立王国时借用中国帝国的名称来给自己的王朝命名。并且,从魏国建立时,北魏统治者们就开始把汉族的贵族们作为他们的顾问。他们开始种田定居生活,并且建立中国式的官僚机构来管理他们占有的领土,这仅仅只是他们大规模汉化的前奏。
这些事情是在没有计划下发生的,但是在公元471年,在孝文帝控制王权时,北魏开始有计划地实行汉化政策;在宫廷中使用汉语,拓跋贵族的服饰汉化,采用汉人的风俗习惯,使用汉族人的姓氏。他也鼓励拓跋贵族与汉族人通婚。为增加汉人对拓跋贵族的尊敬,孝文帝颁布政令,允许拓跋族人与汉族贵族为同等地位。孝文帝最大的汉化措施是迁都,他把都城从北部迁到中国的中心城市洛阳。他重建了在公元311年被匈奴族劫掠并抛弃的都城洛阳,在公元493年和494年,他把宫廷迁到洛阳。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1)材料反映了拓跋氏政权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何规律?
(2)材料中反映的汉化措施有何作用?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 7%,到1867
年,0. 07%的家庭就取得l6.2%的国民总收入……l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
家庭在国民总救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l/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
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一一摘自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一一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材料三本杰明·迪斯雷利①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
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
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
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
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
款等。
材料四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
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
过迟.……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
开战,给茅屋和平!”
一一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
因。
(2)依据上述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
识上有何不同?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
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一一《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节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强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
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一一《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
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一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
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简单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以上两个步
骤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