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望洞庭 刘禹锡 题君山[注] 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 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划线的“风流”是什么意思?画线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请说说本词用了哪些“古事”,并分析引用这些“古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书边事
张乔[1]
调角[2]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3]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1)张乔:唐代诗人。(2)调角:犹吹角。(3)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书边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
.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下片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