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按下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有关实验。
组别 |
材料 |
实验条件 |
观察内容 |
A |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 |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
B |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X染液 |
线粒体 |
C |
菠菜叶 |
清水 |
叶绿体 |
D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0.3g/mL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 |
E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清水、解离液、0.3g/mL 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 |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
(2)A组实验的目的是 ,50%酒精的作用是 。
(3)B组实验的X染液是 ,显微镜下看到的线粒体呈 色。
(4)在C组实验中,要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是 。
(5)在E组实验中,显微镜下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 被破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A所示)。
(1)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B所示曲线,那么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一天中的点。
(2)在实验过程中某段光照时间内,记录液滴的移动,获得以下数据:
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刻度数据 |
|||||
…… |
24 |
29 |
32 |
34 |
…… |
该组实验数据是在B曲线的段获得的。
(3)图B中e与f相比,e点时刻C3的合成速率,与b相比,a点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为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设置了对照组,对照组置于遮光条件下,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测的单位时间内,实验组读数为M,对照组读数为N,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是。
(4)图C表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不考虑光照对温度的影响,图C植物的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环境吸收个单位的CO2。
(5)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D所示。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MB、NANB(填>、<或=)。此时A植物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
自然界的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图为其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Ⅱ一1,Ⅱ一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在研究中发现,大麻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存在,已知该抗病性状受显性基因B控制。
(1)位于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有性生殖时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位于图中I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属于伴性遗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题目信息推测抗病和不抗病基因可能存在的位置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纯合的抗病与不抗病性状的雌、雄大麻若干株,请利用杂交试验,推测杂交子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杂交情况、子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12分)下图中甲、乙为雌性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丙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1)甲图为细胞,该细胞处于期,判断依据是。
(2)乙图下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让该图所示个体与双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3)甲图对应丙图的段,该段前后细胞质中的mRNA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
(4)受精作用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下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食物网含有______条食物链,写出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该食物网的主要成分是。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蛇是___________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关系。图中所列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再与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 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_______千克.
如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
(2)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刺激Ⅲ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