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识别下列图标
材料三 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发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上述“趋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4)材料一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趋势,今天的中国将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5)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共同体是由哪几个机构合并成立的?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材料四:“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枢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示一、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中央和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说明了什么?
(4)你怎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对象、影响。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变化,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材料1: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2: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材料3: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材料1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1分)其主要弊端是什么?(2分)
(2).分析材料3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6分)
(3).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2分)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
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
请回答: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2分)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
(3).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2分)
(4).图3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2分)其演进过程体现出什么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