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61届联合国大会会议2006年9月12日上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的审议、监督和审查机构,每年9月至12月举行一次常会,旨在为各国提供一个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的平台。
2006年10月9日晚,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会议,1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向第61届联合国大会提名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接替安南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出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12月14日,潘基文正式宣誓就职。
材料二:1995年,日本当时的外相河野洋平在联大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日本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的要求。2004年日本又提出要谋求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到2005年,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等国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斗争已经白热化。
材料三:2010年第64届联合国大会9月1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第6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其中包括批准了总额为51亿多美元的联合国2010至2011双年度预算。各会员国承担联合国费用的分摊比额中美国分担比例仍为22%,日本的分担比例从原来的16%降至约12.5%,德国的分担比例从约8.6%降至8%,法国从约6.3%降至6.1%。金砖四国方面,中国从2.667%增至3.189%,巴西从0.876%增至1.611%,俄罗斯从1.200%增至1.602%,印度从0.450%增至0.534%。请回答:
(1)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国际性的组织,国联和联合国在制止重大国际危机方面有何相同点?为什么?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日本几年来提出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要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日本“争常”活动持何种立场?理由是什么?
(3)联合国会费分摊比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2分)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8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6分)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6分)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在1919—1939 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 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 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 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2)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一《我的长征》是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由崔永元担任主持人的大型电视活动,有20名体验者于2006年5月1日,在当年红军出发的地点开始踏上长征路,他们将用10个月左右时间,沿70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至终点。
材料二.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 大渡河,是一个无法让人不把石达开和红军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今天,在这里有一高大门楼,两侧有一副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1935年5月,在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度大渡河。当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率4万多人马,在大渡河畔准备北渡时遭清军围堵而全军覆没。)
(1)从政治、军事角度方面分析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地点和最后会师地点分别是什么地方?长征途中经历过哪些著名的战役?举两个例子。长征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伟大精神?
(3)当年石达开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来到大渡河边、准备北渡的?
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胜利进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假如石达开北渡成功,你认为其最终结局会怎样?请加以分析说明。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历史学家认为图像是“可视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雅典公民大会会场及讲演台遗址图二陶片放逐法图三德国公民投票选举

图四 奥巴马发表施政方针图五 布朗首相与议员辩论
(1)图1、图2是雅典的两项重要制度,简述其职能或作用。
(2)图3、图4、图5分别体现了哪些民主权利?它们与图1、图2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图指出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主要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4中的奥巴马和图5中的布朗在权力上的异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