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 B.孔子云:何陋之有 |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 D.无案牍之劳形 |
.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饭疏食饮水()(2)曲肱而枕之()(3)博学而笃志()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
B.选文第一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甚矣,汝之不惠。 |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C.河曲智叟亡以应。 |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2分)
(2)曾不若孀妻弱子。(2分)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2分)
阅读《伤仲永》,回答6~10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________ (2)或以钱币乞之______
(3)复到舅家 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 B.邑人奇之 |
C.不能称前时之闻 | D.于舅家见之 |
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加点的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
(3)水尤清冽()(4)不可久居()请选出下列四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
A.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
B.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
C.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
D.佁然不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翻译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教然后知困(4)学学半翻译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填空
本文集中论述了①与②的关系问题,阐述了“③”的道理。开篇以“④”作比,用这句话与“⑤”进行⑥(写法),意在阐述⑦ 。而用 “《兑命》曰‘ 学学半’” 作结尾的作用是: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