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农运动 |
B.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④为民主主义革命准备阶级基础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五谷史话》中说:“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聪敏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关于玉米的栽培方法可见于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近代史上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 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
下表反映了1978—198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劳动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数变化(注:均以1978年为100)。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工农业年总产值基本相当,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大于工业,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
D.劳动投入不断增长,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