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段史实最能体现
A.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 B.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
C.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于抗战胜利后 |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
.1973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9.2%。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
B.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及时纠正错误 |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 |
D.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进行全面整顿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如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文字史实大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有资料显示, 1938年10月,八路军人数将近25万人,较之1937年底的9万余人增加了近2倍。下列各项中,体现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 D.国民政府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
下列有关新中国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①1964年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劝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劝③1992年“神舟”飞船取得首次试验成功④2003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