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12分)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B.自蜀至长安,道未振振:振作
C.白益傲放益:更加 D.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征召,被…聘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天苍苍而高也

能体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组是(  )
①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②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③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④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⑤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译文:                              
(2)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选自《论语﹒子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选自《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无忧无惧?你认为上述文字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 ),可以饭()?”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堂左一室洁:清洁,干净
B.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C.余方校书,不遽见值:碰上
D.以故仓卒不得白:告诉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日午( ),可以饭(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 )数四

A.矣乎者 B.矣焉之
C.也乎之 D.也焉者

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甚至日用杂物等,一应俱全,为下文作者沉醉此间做了铺垫。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D.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竹床一,坐以之。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而旋畔。
(3)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10分,共18分)
藏书室记
苏 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古训,()有获。”而况余人()?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陈述说明
B.其蔽也贼贼:偷窃
C.手缉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D.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 )古训,( )有获。”而况余人( )?

A.以乃乎 B.于则欤
C.于以欤 D.于乃乎

以下各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力法。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孔 子 哭 之 恸 曰 自 吾 有 回 门 人 益 亲 鲁 哀 公问 弟 子 孰 为好 学 孔 子 对 曰 有 颜 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今 也 则 亡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A.(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B.(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C.(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D.(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把《藏书室记》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2)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
(3)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8分,翻译题10分 )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注:司马懿,字仲达。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出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B.故常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之拒:抵御
D.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下不忌爽籁发清风生
B.孔明移军至彼奚适也?
C.不觉其言之发汤之问棘是已
D.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了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不超过6处)
卫 玠 从 豫 章 至 下 都 人 久 闻 其 名 观 者 如 堵 墙 先 有 羸 疾 体 不 堪 劳 遂 成 病 而 死 时 人 谓:“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