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 (22分)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人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选自《美文精粹》2009年第6期)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
答: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第6自然段划横线的“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
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阑珊。 (节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
12、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提起塞万提斯“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⑴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纵观全文,说说塞万提斯“让人心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字。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事实气味比较浓厚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决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又富于人情的人物,他的震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的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怎样兴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要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们艺术的戏法前面而不过是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钟敬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6、本文作者实际上谈到了三类传记,请简要概括每类传记的特点。(每条不超过25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记已达到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根据文本,请说明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怀疑与激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毕加索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时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西方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悲剧在于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鉴别。
B.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只有惊叹,没有能力鉴别,这不能不说是“受众的悲剧”。
C.第五自然段开头的“不仅如此”是针对毕加索处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而言的。
D.作者虽然肯定了毕加索的伟大创造,但就他一生来说,最终是消极的、屈服的,所以总体上还是持否定态度。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自然段的“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更有惊涛骇浪”,概括描述了毕加索一生无数作品动人的美。
B.作者认为毕加索的“屈服”表现为:他以歌当哭,没有将—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一将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C.文章从全新的角度,对毕加索的创作进行了深入评说,为读者解读出了一个“新的毕加索”。
D.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主体部分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文气畅通,结构严谨。
18.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毕加索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十大天价画作中,毕加索的画占了六席,而毕加索艺术如今也已成为“高品质的、多国籍的、艺术多元化的”代名词。请依据传记内容。说明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那个瘦瘦的倔老头
杨澜
昨天看到报道说“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先生去世了,走的方式非常安详,就是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我想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恐怕是一些人求之不得的呢!
2001年,我曾经采访过王永庆先生。说起来有些汗颜,因为那是我平生做过的最失败的采访之一。记得那是阴云密布的一天,我走进“台塑”的大楼。虽然在这之前看过王永庆先生的诸多传记,却很少看到对他的独家专访。有台湾媒体的朋友告诉我说:“采访王永庆你可得小心点,有一次我们电视台去采访他,已经约好了时间,摄制组也提前布好了灯光。谁知他出来刚一落座,左右看了看说:‘不行,灯太热了!’然后就拂袖而去,再也没有出现。”害得这家台湾媒体的记者回去几乎交不了差。
有着这样的前车之鉴,我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不知道事先准备的洋洋洒洒的那几大篇儿提问,究竟能问出多少内容?他给我的采访时间非常少,只有半个小时。老人家倒是准时出现在会议间里。只是即使是在跟你握手的时候,他脸上也绝没有一点笑容。这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同时也难免有点怕怕的。
我保持镇定,开始提问。有意思的是,我准备了三十几个问题,但是在15分钟之后,他就已经全部回答完毕了。记得当时我的汗都下来了——这之后的时间如何填补呢?其实他能这么快回答完所有问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你问多么长的问题,他总用“对”、“不对”,或者是“我喜欢”、“我不喜欢”这样的语式来回答。比如说,我让他评论陈水扁政府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有诸多限制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是:“搞不懂。”我再问他为什么搞不懂,他说:“就是搞不懂,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政府?”仅此而已。
我还记得在问他如何培养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时,我说起他自己曾有过非常艰辛的生活经历,而现在的子孙们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要用怎样的方法来使他们保持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呢?他就回答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教也教不会。”
因为事先做过功课,我还“善意”地提醒他说:“听说家里吃饭是不能有剩菜的,要不就会被你骂。是这样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你都知道了,还用问我吗?”对于当时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不久的我来说,遇到这样一个倔老头,真是让人又想哭又想笑。
离开“台塑”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心想,这集节目可如何编呢?还好同去的编导说:“没事,我们拿他过去的素材凑一凑。”
那集节目最后还是播出了,也谈不上有什么反响。不过,台湾的记者倒是恭喜我说,只要做到采访,就已经是一个成功。反正他的个性就是这样,老人家,谁又能去改变他呢?
这次并不成功的采访倒是给我提了个醒——在今后的采访中,我会争取把问题问得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并做好更多的备份问题来预防出现类似的情况。如此说来,还真要感谢王老先生当年给我的这次教训。
愿他安息!
(选自《杂谈》,原文标题为《最失败的采访》)
19.文章第二段说“很少看到对他的独家专访”,倒数第三段又借台湾媒体记者的口吻说“只要做到采访,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这样反复描述的目的是什么?
20.文章反复描述了王永庆对“我”的访谈回答很简洁,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1.文章标题原来是“最失败的采访”,作者在描述这次采访过程的前后也总结出了这次采访的不足。这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美尝试通过口腔实施减肥手术
医生正在试验一种新的、不在腹部留下任何疤痕的减肥手术,将一个像橡胶管那样的管子沿着喉咙插入体内,以迅速将填充物送入胃中。
这种试验性、无疤痕手术通过建立狭窄通道以减慢食物从胃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速度,帮助病人更快产生饱足感,从而减少进食。
医生们说,来自200名美国病人和100名欧洲病人的初步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
洛杉矶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格雷格•仁志说,约18个月后,欧洲的肥胖病人体重平均减轻45%。他在本周于芝加哥举行的消化道专家大会上讨论了美国和欧洲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种手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如果研究继续按计划进行的话,手术中使用的这种装置的生产商计划谋求联邦政府的批准。
虽然两地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并且没有披露很多的具体细节,但仁志说,迄今为止取得的结果略好于常规胃间隔手术(stomach stapling)的典型效果。
其风险包括食道穿孔,仁志说,这种情况曾经发生在一家医疗中心的一位病人身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重大并发症。
这种新方法是医学界致力于通过身体天然开放处,如鼻子、口腔,而不是在身体上制造切口实施手术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将会减少感染几率和疼痛感,并加快康复速度。
由于不留下任何疤痕,还有了美观上的优势。
锡达斯一—赛奈医疗中心行政协调员利安娜•戈麦斯去年接受了这种无疤痕手术,成为首批为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接受这种试验性手术的美国人之一。戈麦斯曾考虑过胃绕道手术,一种较为复杂的胃间隔手术,但是由于担心手术风险而作罢。这种手术是通过将胃缩小到只有高尔夫球大小,并使消化道改道达到减肥效果的。
另一种很受欢迎的减肥手术是将胃顶端缠绕一个可调解的带子,从而形成一个小袋子。
戈麦斯实施的这种试验性手术是一种全新的胃手术,是取道口腔进行的。它通过填充物缩小胃的大小,但没有使消化系统改道。
人们一般认为手术是减肥最后诉诸的方法,但美国这方面的需求仍然很高。超过1500万美国人受到肥胖症的困扰。据美国代谢与减肥外科学会预计,今年实施常规减肥手术的美国人超过了20万。该协会负责人斯科特•希科拉称,这种口腔植入术令人兴奋和富有创新精神,但又说“现在说这将是突破性的还为时太早”。
(《参考消息》美联社美国芝加哥2009年6月3日电)
16.有关这种新的口腔减肥手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该手术通过建立狭窄通道以减慢食物从胃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速度,帮助病人更快产生饱足感,从而减少进食。
B.该手术虽然仍处在试验阶段,但已取得的减肥效果明显好于常规胃间隔手术的典型效果。
C.该手术虽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减肥手术,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食道穿孔以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等。
D.该手术正在按计划继续研究,手术中使用的这种装置的生产厂商已得到政府的批准。
17.对这种新的减肥手术受到欢迎的原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种新手术利用了身体的天然开口,不在身体制造切口,避免了对人体的损伤。
B.这种手术能减少感染几率和疼痛感,并加快康复速度,还具有美观上的优势。
C.这种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没有使消化系统改道,较之胃间隔手术风险要小。
D.这种手术较之胃间隔手术等其他减肥手术费时要短,减肥效果更为明显。
18.下列基于本文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肥手术,这已在300多名患者身上得到证明。
B.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令人兴奋和富有创新精神,是减肥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
C.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因其费用低痛苦轻风险小而将成为肥胖患者减肥的首选措施。D.通过口腔实施减肥的手术从减肥原理上看与胃间隔等其他减肥手术并无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