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杨天石认为在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的主观愿望是使革命成为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三合体,但是,革命党
人所期望的“社会革命”始终未及实行”。这里所说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 B.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
| C.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民主自由 |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 B.推翻沙皇专制 |
|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 D.获得“面包”与“和平” |
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
|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
|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
林肯总统在某次政府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政府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是
| 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 | 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
| C.违背宪法,林肯反对无效 | 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
|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