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
时间 |
事件 |
现代化模式 |
第一阶段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
1895—1898年 |
维新运动 |
||
1911—1912年 |
辛亥革命 |
||
1915—1919年 |
新文化运动(前期) |
||
第二阶段 |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
|
1953—1957年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
||
第三阶段 |
1978年至今 |
改革开放 |
|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
材料二《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材料三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材料二相比,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材料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木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
名称 |
旧三民主义内容 |
新三民主义内容 |
民族主义 |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民权主义 |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
民生主义 |
平均地权 |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为顺应此潮流,孙中山创立了什么重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
(4)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优秀品格?
启蒙运动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三“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并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依法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其政治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卢梭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卢梭和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材料三选自近代中国的哪一部文献?简要评价其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全面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辉煌,一是全面,二是繁荣,三是影响深远。这方面的例证,可以从科技、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轻而易举地找出来。
材料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思想文化总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的早期启蒙思想,如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等,都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隋唐文化的特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如何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