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
A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 B.知人善任 |
| 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 D.分化事权 |
唐宋时期,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宰相通过,加盖印章,方能成为一道合法的诏令而生效,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使得官僚参政水平提高 |
| B.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 |
| C.三省体制主观上是为了限制君权 |
| D.最高决策程序的制度化 |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 B.设立中朝和外朝 |
| C.实行三省六部制 | D.废丞相,设内阁 |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段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