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57周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材料二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全国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10分
近年来,中国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由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80%左右),为此,美国方面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解决中国贸易失衡问题。2010年底,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一份题为"iPhone是如何扩大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按两种不同的原则计算了2009年度由iPhone所产生的中美贸易差额,得出不同的结果,具体见表一、表二。
报告揭示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实状况:美国苹果公司把iPhone制造环节分解到六个国家的九家企业,然后将高附加值零部件出口到中国,在中国组装后在出口到美国进入苹果公司销售网络。一部iPhone成本为179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好的附加值仅为6.5美元。
(1)将表一和表二中的A、B两处数据补充完整,并概括出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月,《人民日报》以"社会好与坏,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
委员会接受了9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设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挣抢车位的问题,居委会邀请个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1)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
2011年5月1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开始实施,期间明确规定"全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细则"实施之后,小龙同学发现,仍有居民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室内公共场所吸烟。
(2)为减少此类现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三点可行性建议。
材料一
以各产业增加占GPD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单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3)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 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0分)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