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魏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瞧不起 |
B.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相:相信 |
C.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破:揭穿 |
D.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坐:因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
B.君因谓武侯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
C.然行之于楚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D.以刻暴少恩亡其躯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利欲熏心,热切追求功名,为谋求担任鲁将而率兵击齐,竟不择手段,杀死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
B.吴起为将,与士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甚至亲自为生了毒疮的士兵吸吮脓液,因而士兵甘为其用,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
C.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吴起于是离魏而入楚。 |
D.司马迁记载了吴起为将为相时的功绩,表现了吴起的政治与军事才干,同时不隐其恶,也展现了他狠毒暴戾、不施仁德的一面。 |
翻译下列句子: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充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妻略妇女,不避贵贱。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卓购求袁绍急,周毖、伍琼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即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术畏卓,出奔南阳。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时县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操至陈留,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诣:到……去 |
B.纵放兵士,突其庐舍 突:冒犯 |
C.卓购求袁绍急 购:重金收买,悬赏以求 |
D.因白令释之 白:明白 |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 B.又以袁术为后将军 |
C.为亭长所疑 |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下列句子属于董卓赦免袁氏兄弟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②洛中贵戚,室第相望
③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 ④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⑤今急购之,势必为变⑥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者金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日:“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日:“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释】①汩:扰乱。②袄:通“妖”③赊:远④痁:shan,疟疾。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少倜傥,尚气节尚:高尚
B.由是进贤退不肖进:提拔
c.昔刘聪除蝗不克克:成功
D.因以无年年:收成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姚崇务实和被皇帝倚重的一组是,
.A崇奏决若流 B 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
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
C 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D唯独崇佐裁决
杀虫救人,祸归于崇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大量军事文书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如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
B.中宗朝,贵戚奏请度人出家为僧尼,弄虚作假,危害国计民生。姚崇向皇帝进言,全国审查僧徒,打击了借佛教弄虚作假,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c.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D.对于国家大事,皇帝多向姚崇询问,姚崇深得信任,尽力辅佐皇帝,形成天下大治的局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①不礼于其嫂,买臣②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③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④,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①季子:指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②买臣:西汉名臣朱买臣,家贫好学,其妻弃之另嫁,后得志。③大丞相魏国公:指当时北宋名相韩琦。④武康之节:韩琦曾任武康节度使。
1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得易而侮之易:轻易 B.世有令德令:美好的
C.惟德被生民被:覆盖,施及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安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买臣见弃于其妻 B.而其志岂易量哉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其孰能讥之乎
C.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D.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B.①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C.①仕宦而至将相 D.①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名为记“堂”,实为记人说理,赞誉韩琦身居显位,却不炫耀富贵,反以昔人之所荣为戒,志在留清名于后世,显真人格于人间。
B.文章欲扬先抑,首先从人情之所荣,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之人的意气之盛,为下文写韩琦的所作所为预作铺垫,从而使两相形成鲜明对照。
C.韩琦出身于名门望族,年轻时即入朝任要职,成为天下读书人仰慕的楷模,但他不像衣锦还乡之徒般志在“夸一时而荣一乡”,而是志在“德被生民”“功施社稷”,名垂千古。
D.古人曾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然韩琦虽贵为丞相,却鄙弃那种炫耀富贵的庸俗作风,他回乡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其非同一般的品格和志向。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
②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译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孟子与告子之间关于“人性”问题的一场辩论 |
B.两者都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告子认为人性是中性的。 |
C.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说为人的修身向善提供了本体依据。 |
D.孟子认为人的行善.是要受环境的影响在后天才形成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讙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日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秸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日:“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日:“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日:“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讙: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8.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卅o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