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②。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  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谓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业。洴澼,在水上漂洗。絖,古“纩”字,即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小大之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B.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说
C.客得之,以吴王说:劝说,说服
D.不斤斧,物无害者夭:摧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中于机辟,死罔罟
B.剖之为瓢垣墙周庭,当南日
C.我树之成实五石渔父莞尔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B.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C.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D.惠子用“大瓠之种”和“大树樗”的事例,都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则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夫 嫠 牛 其 大 若 垂 天 之 云 此 能 为 大 矣 而 不 能 执 鼠 今 子 有 大 树 患 其 无 用 何 不 树 之 于 无 何 有 之 乡 广 莫 之 野 彷 徨 乎 无 为 其 侧 逍 遥 乎 寝 卧 其 下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告俨、俟、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王,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效,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但恨邻二仲靡:没有 B.求在昔缅:远
C.景行止行:学习、实行 D.至心之尚:尚且

下列各组句子中,完全能表明作者对儿子怀有愧疚之感的一组是()
①与物多忤②黾勉辞世③幼而饥寒
④开卷有益⑤每役柴水之劳⑥若何可言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跳出训诫劝勉传统,充分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风格特色,因此,不见一丝劝勉训斥的影子。
B.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愧疚不安,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怀有一分不确定感,一分疑惑,一分歉意。
C.陶渊明在文中主要是“言其志”,以叙说个人情怀志趣为主体。
D.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是陶渊明之前与子书中所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2)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效,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选自《荀子.修身》)
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墨子》)
注:①修然,整饬的榉子,一丝不苟的样子。②菑,通“灾”,害。
上述两段文字都在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给人以启发。
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 ,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有删改)
【注】①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厉俗而世风:教化。
B.冲风寒暴:猛烈。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通“逾”,越过。
D.乎其不足怪矣信:确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070214

A.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圣人不凝滞

B.情何如可怪也欤
C.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反掩抽丰而显嵩、少 然后是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郑子玄的耻讲道学,与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文章以伪道学家黄生为例,描述了其“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抽丰”行径,对其描述得越具体,对伪道学家的批判就越有力。
C.作者讽刺“今之所谓圣人者”和“今之所谓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D.本文笔锋犀利,爱憎鲜明,作者对伪道学家的卑鄙伎俩和丑恶灵魂有着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感情上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幸 而 能 诗 则 自 称 谓 曰 山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诗 则 辞 却 山 人 而 以 圣 人 名 幸 而 能 讲 良 知 则 自 称 曰 圣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讲 良 知 则 谢 却 圣 人 而 以 山 人 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2)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 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程深服之推:推行
B.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事:侍奉
D.凡所论列皆于世道切:切合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书赴告同学者
②军民集□数十万
③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

A.①于 ②然 ③所 B.①以 ②然 ③则
C.①于 ②者 ③则 D.①以 ②者 ③所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吾道东矣”(意为“自己的学说向东流播、得人继承和推广”)的佳话,思想家程颢望着自己学生杨时远去的背影又说出“吾道南矣”的名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程颢说这句话的心情和根据。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崂 山 道 士蒲松龄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毛。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竟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王窃心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不为负也。”道士问:“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无良而已。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重茧:很厚的茧子。
B.诸门人环听奔走环听:围绕在四周听。
C.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从容:镇定,不慌不忙。
D.遂助资斧遣之归资斧:钱财,路费。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道士已看破王生娇惰、不能吃苦的一组是
①恐娇惰不能作苦②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③王窃心慕,归念遂息④明早当遣汝行⑤道士笑而允之⑥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④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生是一个娇惰不能吃苦的人,道士早已看破此点,在传授他“技艺”之后嘱咐他“归宜洁持”,而他却在妻子面前自诩,从而导致了“仙术”不灵。
B.道士一开始就看出王生“娇惰不能作苦”,因此故意让王生长期采樵却又“并不传教一术”,还故意在王面前炫耀“仙术”,这是他有意对王生的刁难和作弄。
C.故事写得一波三折,王生由开始的请留观中,到“阴有归志”,到“归念遂息”,到“苦不可忍”,曲折有致地把不肯吃苦而又幻想一夜成仙的王生凸现在读者面前。
D.小说讽刺了那些不愿通过长期艰苦辛劳的付出就企图获得一蹴而就的收效的人,指出这种人在开初也许可能会有一点小成果,但到头来是绝不会成功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
(2)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不为负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