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代崇尚青瓷,对白瓷不很重视,认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而且从南末中晚期起,以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一碱釉,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高温中不流泻,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这就是所谓的“类玉”。
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它独特含义。《荀子·法行》里有孔子论玉的—段话:“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儒教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玉因此历来被十分重视,诚如民国时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乎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而不用玉。”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在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龙泉青瓷因为有翡翠般的釉色,人们便像珍爱翡翠那样珍爱它,而这种人见人爱的东西据说是用泥巴烧制而成,更让人感到伟大而不可思议。在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人眼里,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如同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色,过年过节挂红彩、发红包,他们以青色彩带装点家居,分送青包。因此,龙泉青瓷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其钟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龙泉窑在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其特点是胎黑色或褐色,胎质较疏松,釉色有粉青、灰青、蟹壳青等,釉层丰厚,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釉面冰裂多为几何形,极碎者称“百圾碎”,另有鱼子纹等,偶有象形图案。器物口沿呈紫色,足部露胎处呈铁色,即所谓“紫口铁足”。紫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口沿满釉,烧制时受到高温后口沿釉薄,映出胎骨颜色,另一种为了叠烧, 口沿一圈刮釉呈芒口,出现紫口。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为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雷同,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因此格外珍贵。
(选自《中国龙泉青瓷》)下列对古代人崇尚青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瓷能变幻出许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令人感到温柔敦厚。 |
B.青瓷色泽柔和,委婉含蓄,符合崇尚闲散淡远的自然之美的古人的审美心理。 |
C.青瓷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易为信奉儒教的世人所广泛接受。 |
D.青瓷曾先后创烧出各种不同凡响的釉色,为中国赢得荣誉,因而受到古人推崇。 |
关于龙泉青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泉青瓷具备青瓷所共有的秉性,既体现自然美,又符合儒家思想。 |
B.龙泉青瓷是从南宋中晚期起,开始出现的一种胎质较疏松的开片瓷器。 |
C.龙泉青瓷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 |
D.龙泉青瓷的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 |
根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烧瓷工艺中的石灰釉不耐高温,导致采用此工艺烧制的白瓷不能多层施釉,釉色刺眼。 |
B.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历来十分受重视,因此儒家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 |
C.欧洲人对龙泉青瓷感到伟大而不可思议,是因为了解到它竟然是用泥巴烧制而成的。 |
D.龙泉青瓷之所以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是因为它的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鱼,飘在空中
①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箏。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脱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鱼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那狭小的一角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②我从湖边经过,从它们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③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④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不轻易死去。
⑤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妁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束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到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奠定寒冷的基调。
⑥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地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旁边。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空白录影带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农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足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问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角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屋里。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牟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⑦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丈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那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予,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哪里吃点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欠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未转去,还足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⑧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地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到母亲继续这样与鱼为姅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可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⑨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P急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钧上的轻飘飘的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为寻找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结合全文,解释标题“鱼,飘在空中”的含义。(6分)
从全文看,作者写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分)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奠定寒冷的基调
(2)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文章最后一段描写“那一夜的梦”有什么样的作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素有“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一一“嫦娥一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8时29分,星箭分离,“嫦娥一号”卫星正常进入初始地球轨道。此后,“嫦娥一号”卫星开始消除初始偏差,建立巡航姿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随后宣布:“嫦娥一号”发射圆满成功。
在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到3次申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在这个轨道上,“嫦娥一号”将飞行1年时间,完成其探月使命。
迄今为止,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是在地球引力的范围内运行。而“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研制脱高地球引力场的空间飞行器。“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攻克。
轨道设计是绕月探测卫星成败的关键。分析求解地球王月球转移轨道,建立于途修正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編制软件,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超长期性状研究,月球卫星軌道捕获.调整以及长期运行过程申轨道调整的控制策略和具体方法,月球卫星轨道的测轨预报妁精确度分析.月球卫星轨道优化设计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保证有效栽荷的正常工作,对卫星的姿态控制精度有较高的要求,而月球表面不像地球有比较稳定的红外辐射场,因此,对月姿态确定不能采用红外敏感器,必须采用其他手段。如紫外敏感器或星敏感器加外推算法。
月球探测卫星距离地球遥远,测控通信的自由空间损耗高于申低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同时由于我国测控网网站的分布有限,因此,卫星在很多时间内处于不可见的地域。
如何提高卫星上天线的发射增益,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测控和科学数据的传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曰一一地一一月三者相互关系和环月轨道决定了一年中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很大.同时月球反照.红外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也较大。因此,卫星的外热流环境复杂多变。这给热控和电源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嫦娥一号”卫星复杂的飞行阶段和飞行姿态,以及月球表面特殊的温度分布,卫星表面的外热流非常复杂.变化剧烈,给整星的热控设计带来很大困难。
能否突破这些关键技术,既决定了“嫦娥十号”卫星能否完成月球探测任务。也决定了“嫦娥工程”的成败。近期中国的月球探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探月三步走。第一步是环月探测。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一一“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时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第二步是月面软着陆器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2012年左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技术。第三步是月面自动采样返回,2017年前后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下列关于“嫦娥一号”卫星的相关信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升空后将经过4次变轨, 2到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飞行轨道。 |
B.“嫦娥一号”卫星正常进入初始地球轨道后开始消除偏差.建立巡航姿态。 |
C.在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嫦娥一号”将飞行一年时间完成其探月使命。 |
D.“嫦娥一号”在太空中很多时间内处于不可见区域,原因仅是我国测控网网站分布有限。 |
关于“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月球表面不像地球有比较稳定的红外辐射场,所以对月姿态确定可采用紫外敏感器或星敏感器加外推算法。 |
B.“嫦娥一号”卫星和中低轨道卫星相比,前者的测控通信的自由空间损耗高于后者。 |
C.“嫦娥一号”的热控设计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嫦娥一号”卫星复杂的飞行阶段和飞行姿态以及特殊的月球温度,卫星表面的外热流非常复杂,变化剧烈 |
D.“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中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轨道设计.对月姿态确定技术.测控和数据传输.星上热控和电源系统的设计。 |
下列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改写了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是在地球引力的范围内运行的历史。 |
B.“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探月计划三步走的第一步已获得圆满成功。 |
C.解决建立中途修正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编制软件的问题是绕月轨道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 |
D.近期中国探月三步走的计划若能顺利完成,中国就将实施载人登月计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镂空夜色的飞鸟
——论“新生代散文”的特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汉语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散文创作倾向,相对于此前的散文话语言说方式,这一倾向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对这种倾向的指认,各地域板块采用了不同的描述方式。“新散文”、“新潮散文”、“新锐散文”、“新世代散文”、“后散文”、“新生代散文”等指认法在历时与共时的创作与批评阐释实践中,由共生状态趋向共认状态——“新生代散文”从多元命名法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对这一散文风貌的命名。
“新生代”作为一个地质名词被移植进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命名中,意指颠覆了某些创作传统、使用新的语言及写作方式的集体性的创作现象。其不同于先前状态的意指内核正契合了这种新的创作倾向的特质,它也构成了“新生代”这一命名中的恒定系数。当它作为创作主体的代际命名时,恒定系数(“新”)之外的可变系数随语境的变化而迁移,“新生代散文”话语中的可变系数也在随语境而变化,正如台湾作家林燿德和黄凡在所编的《新世代小说大系》中指出的:对“新世代”的界定“是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本文拟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来的新的言说状态的散文,这些创作主体在散文思维方式、写作策略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不同地域“新生代散文”的主要作者包括苇岸、钟鸣、张锐锋、庞培、马莉等。
“新生代散文”创作主体在审美领域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不仅在审美领域内部拥有自身的自主性,而且身陷它们组成的关系网中,深受其影响和制约。新生代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沐浴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文学环境的改变更是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在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中,新生代主体建构了他们不同于前代的自由心态,既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又能俯仰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中。其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触摸到文学本体与西方的许多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从而使他们能自然从传统叙事体式中逃逸。
基本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汉语散文界坚守的是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观念,而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掩盖了虚构的实质。“真实”对“新生代散文”来说,完全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真实,而真实的宝殿可以有多条通达之途。虚构成为“新生代散文”中一种本体论式的存在。新生代作家对自己由“真实——虚构”建构起来的喜剧性反讽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这种清醒中自觉运用想像与虚构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散文的“真实”内核,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一定的间距。虚构是“新生代散文”对传统散文话语有关“真”的狭隘理解的颠覆,“散文”话语的可变系数从而被“新生代散文”赋予新的内涵。
“新生代散文”在审美领域已有的结构关系中夺回自己的资源和权力,首先便是洗去原先结构赋予语言的过分的魔力和神圣色调,让语言从悬浮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态返归地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语言形态,与文坛业已定型的结构关系决裂。“新生代散文”作家大多有写现代诗的背景,诗人所拥有的跳脱的思维、大胆的想象、敏锐的感觉,将“诗质”镶嵌在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里。这不同于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而是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得以确立的新生代,带着诗人的眼光,致力于对感觉经验的再经验,在字质语感的锻炼和体味中,酿造新感觉和新感性。“新生代散文”另一极的语言回归表现为以语言来描摹世界,让语言回到事物本身。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让事物回归自己的本来状态,主体近乎呈现为所谓的“零度写作”。把许多概念名词引入散文中,从基本词汇形式上打破传统散文写实的传统及体现在具体文本中的具象化,是“新生代散文”在语言上的又一陌生。
9、下列不属于“新生代散文”语言特质的一项是( )
A、洗去了原先结构中赋予语言的过分的魔力和神圣色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语言状态。
B、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中镶嵌着写作主体在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
C、用不动声色的叙述,让事物回归到自己本来的状态,主体近乎呈现为所谓的“零度写作”。
D、引入了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从基本词汇上打破传统散文写实的传统及体现在具体文本中的具象化。
10、以下对“新生代散文”作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生代散文”作家在散文思维方式、写作策略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代表人物有苇岸、钟鸣、张锐锋、庞培等。
B、“新生代散文”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受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有着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
C、“新生代散文”作家对自己由“真实——虚构”建构起来的喜剧性反讽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D、“新生代散文”作家有写现代诗的背景,他们将“诗质”镶嵌在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里。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生代”“是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并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作家的散文。
B、“新生代”根植于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中,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自由心态,既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又能俯仰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中。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散文界坚守的是现实主义的观念,“新生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并自觉运用想象与虚构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散文的“真实”内核。
D、“新生代散文”的诗意不同于以往散文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而是创作主体在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
12、文中说“新生代散文”颠覆了某些创作传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的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厌人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厌人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红艳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老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么?”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的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开始算起我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么,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的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3、作者在开头三段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
14、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玫瑰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
15、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
16、请从修辞与表达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 (5分)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E.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