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引起殖民扩张 |
B.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
C.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
D.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傩戏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贸易自由化 |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C.扩大进出口数额 | D.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