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4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采取了康有为所说的“上策”,但还是失败了。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6分)
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如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几个时期在苏俄、美国、中国三个国家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
(2)中国的改革与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3)各国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6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人教版旧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在加人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而元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
(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经济全球化形成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3)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分别有哪些表现?
(4)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评述。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