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昌文:勇于向专家说“不懂”俞晓群
今年沈昌文先生82岁了。文化圈里圈外的人,都好称他为沈公,我们为他80岁祝寿时,王蒙先生开篇就说:“大哉沈公,无所不通;大哉沈公,无所不精;大哉沈公,随心所欲;大哉沈公,嘻嘻松松。”王蒙妙语连珠,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沈昌文的人生品质,点睛之笔落在最后四个字上。一位有大成就的出版家,各方面超群之处不胜枚举;而他一生为人处世,“将身段降到最低点”的表现,却让王蒙用“嘻嘻松松”形象地概括出来。
沈昌文在上海出生长大。他祖辈家境很好,后来家道败落,小时候连正常上学都很困难。他原名叫沈锦文,为了上学,顶替一位王姓亲属的孩子,起名王昌文,念完书又把姓改了回来,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对于这些往事,沈昌文从不隐晦,还常常挂在嘴上,说自己的正规学历还不足小学,当年是上海的“小赤佬”,曾经在金银首饰店做学徒,曾经伺候牌局,端茶送水。前不久,他还开玩笑说,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习惯,最适合给作家、学问家、文化人做秘书,做服务性的工作。
沈昌文勤于自学,最终成为出版家、学问家,赢得人们的尊重。他通过自学,通晓英日俄多种语言,译著《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等。做出版,他一生努力,一直做到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组织出版过《宽容》、《第三次浪潮》、《情爱论》等,还有策划《万象》杂志、“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最早引进金庸、蔡志忠、几米等作品。
我曾向沈昌文请教:“您取得这样的成就,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呢?”他说,我什么都一知半解,要听专家的话;我不是知识分子,最多只是一个“知道分子”;我读书是为了冒充知识分子,云云。他还说,我如今成了“八零后”,耳朵背了,记性差了,成老顽童了,哪还有什么经验可谈呢?听到沈昌文这些话,千万不要上当,这正是他低调做人、降低身段做事的表现。其实他个性十分鲜明,剥去云山雾罩的外表,就会发现许多精彩的东西。
从沈昌文那里总结出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记者采访时,压着采访对象说话,喧宾夺主;一些编辑把职务当成权利,热衷于给作者“命题作文”。沈昌文说,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我们职业主流还是服务于作者。他说,一个编辑能拿到一些好稿子,往往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平高,而是因为他作为编辑的职业化精神做得到位。说“不懂”,是实诚,是角色定位,是学习精神的表现,也是对作者的尊重与检验。如果他也不懂,那就不适合成为你的作者;如果他懂得不够,你可以通过交流,检验他的提升空间;如果他很懂,你组稿的工作目的就达到了。
沈昌文做出版,另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广结人缘。沈昌文说,出版人最好游离于各个学派之外,最好不要随意得罪人,遇事最好不要急于站队表态。这也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训练。另外,“广”字还包含着对新人、晚辈,以及一般读者的尊重。做《读书》主编时,每天沈昌文最重视看读者来信,从中可以获取许多营养。
沈昌文做出版的两个特点:一是做出版要讲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都要结交。一次陆灏感叹,沈先生真厉害。如果一个人火了,你给沈昌文打电话,问能找到那个人吗?他常常会说,能啊,我前不久还与那人吃饭喝茶呢。二是做出版需要帮手,帮手分为上中下三手。上手是策划创意的人,中手是操刀落实的人,下手是加工整理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几天前,请沈昌文为我的新著《可爱的文化人》写序。他写了一篇《文化囧》,其中说到出版行业日新,自言已经过时。我为其风趣所动,却时时感叹,看来沈公的身段还要一直低下去,直到永远。
(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王蒙先生几句妙语就点破了沈昌文的人生品质,尤其是其中“嘻嘻松松”一语,更把沈先生一生为人处世的表现形象地概括出来。
B.沈昌文先生祖辈家境很好,后来家道败落,他连小学也不能上,为了顶替一个王姓亲属的孩子,他不得不把名字改成了王昌文。
C.沈昌文先生取得成功的第一条经验是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他不像有些编辑把职务当权利,喜欢让作者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
D.沈昌文先生认为,一个编辑如果能拿到一些好的稿子,不光是因为这编辑的学术水平高,而是因为他的职业化精神做得到位。

E.沈昌文先生认为,做出版工作,遇事不要急于表态,不管是对新人还是晚辈,甚至一般读者,都要尊重,要结交各种各样的人。
本文开头说,王蒙“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沈昌文的人生品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沈昌文的这些“人生品质”。
本文题为“沈昌文:勇于向专家说‘不懂’”,根据全文内容,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伟大的清洁工(美)鲍勃·博克朱思 编译
有一段时间,我受雇于市政府,作为一名调查员,挨家挨户地走访居民的就业情况。本来这份活计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现在是八月份,天气炎热异常,我还要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之前,我还没遇到过这么糟糕的情况。
“你好,我叫鲍勃·博克,我正在这附近进行一些调查。”
“我不感兴趣,再见!”
这种回答,你想象不出我已经听到过多少次了,我急忙解释说我不是推销员,只是在社区调查走访而已。门里的女人迟疑了一会,抬起头,耸了耸肩,说道:“好吧,进来吧。别介意,孩子们把家里弄得很乱。”
这是一户贫民家庭,能看出户主收入不高,但屋子是温馨而又舒适的。“我只需要询问几个关于您和您的家庭情况的问题,但我不需要问您的名字。这些资讯只是用于政府数据分析。”
她笑了笑,打断我:“你要来杯水吗?看起来你今天不太好过啊。”
“啊,谢谢。”我急切地回答。天太热了,我确实有些渴了。就在她转身去拿水的时候,一个男人走了过来,那是她的丈夫。“乔,这个男人是个调查员。”我站起来,礼貌地向他致意。叫乔的男人又高又瘦。他的面部皮肤很粗糙,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十几岁。他的手如皮革一般,说明他从事蓝领工作。很明显,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她冲他一笑,轻轻地吻了他的脸颊。他拥抱了她,然后在我对面坐了下来。他们或许没有多少物质财富,却比我认识的很多人富足、幸福。两人彼此之间的爱意,能够消弭生活中种种不如意。
“乔为镇政府工作。”她说道。“他是个清洁工,但我为他骄傲。”她抢着说。
“亲爱的,人家可不是来打听这些的。”乔笑着说道。
“哦不,您请讲。”我说道。
“你瞧,鲍勃,乔是镇上最好的清洁工。他开卡车收垃圾时,比别人装得都要多。但绝不会漏出来。”她很自豪地说道,“装得多可以少跑几趟,这样就给镇子上省了钱。他们是按工时付费的,还省了油费。”
我沉默了一会儿,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微微点着头,寻找正确的措辞:“难以置信。大多数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会抱怨。它确实不好做,但您的态度让人敬佩。”我说。
妻子站起身走向沙发旁的一个橱柜,回来时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相框。
“当我们生下第三个孩子时,乔失业了。我们有那么一段时间没工作,要靠救济金过活。有一天,他收到一个通知,说这个社区给他提供了一份工作。他回来时有些沮丧。他对我说,这份工作辛苦不说,收入也不算高。”她顿了一下,看着乔说道:“但是我一直以他为骄傲。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的工作类型,而是工作态度上。”
“我们要为这个镇子工作,所以就把家搬了过来,租了这里。”乔说道。
“我们搬过来时,这段格言贴在门正对着的墙上。这鼓舞了我们,鲍勃。”她说着,把相框递给了我。上面写道:“如果有人是一名清洁工,他就应当像米开朗基罗作画、贝多芬作曲或者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清扫街道。他应当尽其所能,以至于所有人都会停下来赞叹:‘这里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完美。’——马丁·路德·金。”
“我爱他,这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尽力做到最好。我爱我的清洁工。”她说道。
走出门,我抬头看看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感觉它不那么热了。我的朋友,你今天过得如何?是否做到了最好?
(摘自2014年4月27日《新民晚报》)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美国不少民众对推销员的推销很反感。比如清洁工乔的妻子刚一听到推销员鲍勃打招呼的话,以为他是推销员,就连忙表示自己不感兴趣。
B.人们彼此之间的爱意能消弭生活中的很多不愉快。清洁工乔夫妻俩虽然工资不高,家庭并不富裕,但因为他们感情很好,所以比很多人都富足。
C.对工作的热爱同样能消弭工作所带来的劳累和辛苦感。这一点不光可从清洁工乔身上看出,就连推销员鲍勃对太阳的感受都不一样了。
D.本文善埋伏笔,擅用对比。开头写异常炎热的天气、写“我”心中的抱怨,主要是为了给结尾的文字埋下伏笔,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E.本文也从侧面反映出名人名言的巨大精神作用。清洁工乔就是受了原本贴在墙上的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的教育,才能有这样的敬业精神的。
文章最后说“走出门,我抬头看看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感觉它不那么热了”,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文题目命为“伟大的清洁工”,你认为这个题目恰当吗?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说说理由。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凡带有创造性的“见”,都是直觉。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两忘而一致,情趣与物态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中人与物交融,这种现象称为“移情作用”。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中发展,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美好绝妙的诗句来自诗人的直觉,是生生不息的。
就诗的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创造永不会重演,欣赏也不会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宇宙与人类生命,含有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
有意志即有需求,有情感,需求与情感即为一切苦恼悲哀之源。
生命痛苦的救星是为意象。意象是意志的外化,有意象则人取得超越地位,超然俯视意志的挣扎,恍然彻悟外在的光怪陆离,大可赏心悦目。
尼采根据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发挥为“由形象得解脱”之说。
他用两个希腊神名来象征意志与意象的冲突。意志为酒神狄奥尼斯,赋有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的活力和狂热,同时又感到变化无常的痛苦,于是沉一切痛苦于酣醉,酣醉于醇酒美人,酣醉于狂歌曼舞。
苦痛是狄奥尼斯的基本精神,歌舞是狄奥尼斯精神所表现的艺术。
意象如日神阿波罗,凭高普照,世界一切事物借他的光辉而显现形象,他怡然泰然地在静观自得,当一切“变化”在取得“形象”之时,就注定成了“真如”(回到本来面目)。
静穆是阿波罗的基本精神,图画与雕刻是阿波罗精神所表现的艺术。
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而希腊人的智慧却成就了打破这种冲突的奇迹。
他们转移阿波罗的明镜照临狄奥尼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摄于意象,痛苦赋形为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悲剧是希腊人“由形象解脱”的一条路径。悲剧是希腊人从艺术观点于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
尼采虽然专指悲剧,但也可适用于诗和一般艺术。
一般人感受情趣对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于感受情趣之时,却能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一般人的情绪有如雨后行潦,夹杂污泥朽木奔泻,来势浩荡,去无踪影。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
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可喜与可悲一样相化,所相冲突者各得其所,相安无碍。
(选自朱光潜《诗论·诗与直觉》,有删节)
下列关于“诗的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这种境界被“直觉”见出后,会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
B.用“直觉”能“见”出诗的境界,凡是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的境界,都不能成为诗的境界。
C.情和景的契合就形成了诗的境界。诗人或读者在写诗或读诗时,如果做到情景相生,物我两忘,就会创造出诗的境界。
D.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意象,没有经过诗人或读者的凝神观照,不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就还不称为诗的境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凡是“直觉”都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这种“直觉”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而达到豁然贯通,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B.如果从情和景的契合境界看,欣赏一首诗和创作一首诗使并没有区别的。因为欣赏一首诗就是再创造一首诗。
C.对人类所含有的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诗人能很冷静地把意志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D.诗人的情绪好比冬天深潭的积水,能在诗的境界中,将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将可喜与可悲一样互相转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求与情感是一切苦恼悲哀的源头。为了从这种苦恼与悲哀中解脱,需要将意志外化为意象,从而取得超越地位。
B.悲剧是希腊人以艺术观点在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是希腊人把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的一条路径。
C.一般人感受情趣时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在感受情趣之时,却必然会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D.现实世界和诗的境界是不同的,现实世界处处都是冲突;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所相冲突者却相安无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雨夹雪
刘正权
雨夹雪,半个月!
爹放下收音机对我说:“你把砍刀给我寻出来,我明天上山打两担柴,天气预报说了,后天有雨夹雪。”
我们这地方气候很特别,一热热个死,一冷冷个死,好多年不下雪了,陡然来十天半个月的雨夹雪,会把人冻苕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烤火,乡里人不习惯捂被窝。
烤火就得上山砍栗树棒子,现在都用液化气做饭炒菜,谁家还备有柴禾。好在村后就是山,山上杂树多,封山育林这么多年,人们的砍刀都生锈了。
爹吩咐完我,跟着冲厨房打了声招呼,我出去转转,晚饭不要等我!
“转转?你当你还是村长啊!”爹愣了一下,爹才想起自己旧年里已下了台,不该操这份心了。
爹嚅动嘴巴:“我也就顺便跟大伙说说,这雨夹雪的天气没火烤很难熬的!”
“是你的村长后遗症难熬吧!”娘不依不饶地损了一句,也是的,娘有太多的牢骚,自打爹当村长起,家里地里就没伸过一根手指头,还落背后叫村民骂。
可爹还是出了门,娘在厨房里使劲捣了一锅铲骂道,贱!天生的贱命!回头又冲我说:“不等他了,吃饭!”
吃这么早的晚饭?我知道娘是故意难堪爹,爹不当村长了,谁还管他晚饭,眼下的人,势利得很!
爹是裹着寒气进的门,倒春寒的前兆呢,爹使劲跺了跺脚,他的老寒腿这会肯定疼得不行。
我问爹:“吃晚饭没啊?”
爹说,“家家忙着寻砍刀呢,没空吃!”
娘把留在锅里的饭菜狠狠墩在爹面前,爹苦笑了一下,没作声,埋头呼呼吃起来,吃相很狼狈,没一点村长风度。
像是为自己补过似的,爹二天大清早就背好绳索拎上砍刀就出了门。
我吃完早饭后好久,才见村民三三两两结伴上了山。也是的,两担柴,好弄,栗树棒子熬火,十天半月很好打发的。
我坐在门口看书,还有个学期就高考,我压力很大,爹娘只准我看书,别的什么也不许我插。不到中午,有人挑了柴禾三三两两回来了,娘在门口搓了搓围裙,不说话,脸上比天上还阴。
我躲进屋里看书,不看天,看天我担心爹的老寒腿,也不看娘,看娘我害怕娘的刀子嘴。
爹到底回来了,都下午二点半了。爹挑着一担柴禾,却是一些荆条枝子,这哪是烤火的柴啊,生火还差不多。
我问爹饿不饿,爹偷眼瞅着娘的脸说不饿不饿,农村的饭两点半,正是时候呢!爹卸柴禾时明显趔趄了一下,是饿得没劲呢,还是老寒腿打颤呢,不得而知。
娘说,山上栗树都死绝了吧!
爹说,没呢,多了去!
娘一叉腰,那你咋半天工夫没弄回一根?
爹低下头,声音一点也不像当过村长的人。我疏道呢,山路几年没人走,让荆条枝儿封住了,不疏一下,进不去啊!
难怪爹挑回一担荆条枝儿,他忙着疏道,人家砍栗树棒子,等疏通了,近处的也让人砍完了,爹只能担回一担荆条枝了。
娘把荆条枝往外一扔,拍着大腿埋汰了爹一通,比头天晚上的磨刀声还响亮。
雨夹雪说来就要来了!我早早捂进了被窝,读书养成的习惯。天亮时我起床跑步,也是读书养成的习惯,却被门外吓了一跳,一大堆栗树棒子堵在门口。
喊娘,再喊爹,爹眼里泪花直闪,我说没错吧,村里还把我当好亲待呢。
娘一撇嘴:“瞧把你能的!”眼圈儿却红了许多。我挺不解地说,“不就一堆栗树棒子吗,把你们美气的!”
爹说:“你娃懂啥,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娘舅无好亲!”
这回娘没对嘴,娘抬头看天,天上果然下起了雨夹雪。
“爹”头一天晚饭没赶上吃,转天午饭又延误了很长时间,文章先用“苦笑”,后用“偷眼瞅着”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爹怎样的心理?
“吃这么早的晚饭?我知道娘是故意难堪爹,爹不当村长了,谁还管他晚饭,眼下的人,势利得很!”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娘在门口搓了搓围裙,不说话,脸上比天上还阴。
(2)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娘舅无好亲。
请概括文中“爹”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雨夹雪”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质料上注重葛麻丝帛和推崇黄色,在其社会功用上讲求森严井然的等级秩序,除了华夏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决定,还有其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是与祭天结合,敬天祭祖、崇拜神灵,成为一种礼制。《礼记·玉藻》正义引用郑玄之言:“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晚服之事也。”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这记录了当时天子大祭时所穿服饰的形制,即头戴饰十二旒的冠冕,每旒要以五彩丝线穿玉,前后下垂齐肩,身穿天子专用的龙袍,然后才可以祭祀天帝宗庙。
周代的礼仪,多出记录了敬天崇神的服饰规则: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这就规定在这个月令里,尽量减少妇女劳务,严格禁止妇女过分地妆扮修饰,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因为所有这些都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所以不得有误,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代的服饰首先是关系到崇敬天地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天神通过特定的服饰和一定的仪式与人相连。可见当时的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也就是周礼中问什么对人们衣着服饰有着详细而又繁琐的规定的原因了。
这里,“别禽兽”的“衣”与人逐渐统一,且作为社会化的个人符号,化为各种各样不同的“衣”,这样,服饰便进一步由“天”“人”合一的中介,一变而为人的符号化指意,并向上天传达人的崇拜与祈福,从而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此后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国家的需要,改造或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所以从汉代起,封建帝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虔诚的祭天仪式合为一体,相提并论,从而使服饰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后代统治者虽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在大一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统摄下,中国的舆服制度虽历代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追求森严的等级和尊卑的秩序为其主要目标,而这种追求又是以根本上寻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间的具象化为其深层意蕴的。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文章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古代服饰文化注重特定材质和颜色,讲求等级秩序的原因理解的一项是()

A.既得利益者为了保证自己对财富的长久占有,必须要将自己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服饰上便对色彩、样式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
B.古时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山间河谷枝条随处可见,葛藤纵横交错且其纤维细长柔韧,适宜纺织编织,制成的麻衣“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
C.中国服饰质料上以葛藤丝帛为主的特征,不仅在外观上使人类和大自然亲密与共、和谐相处,而且在内蕴上也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
D.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其中蕴含着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古代妇女在季春之月都被严禁过分地妆扮,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
B.周代以后的统治者,处于治理国家的需要,改造并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
C.《礼记·玉藻》引用郑玄的话,说明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
D.服饰与人逐步融合,并进一步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媒介,又一变而为象征人的身份、地位等的社会化符号。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