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革:改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佑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丈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昉左迁太常少卿 坐:因为
B.普出镇 寻:不久
C.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交往
D.而佖朔望必昉 诣:拜访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
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⑵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氾南军:驻军
B.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C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越国以远 鄙:边邑
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急求子朝济夕设版焉
B.臣壮也,犹不如人夫晋,何厌
C.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吾还也。
D.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取之?

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以其无礼于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夫晋,何厌之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翻译: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倜傥:性格豪爽
B.尝求之购求:追购捉拿
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引去:退兵逃走
D.其子延玉亦焉没:通殁,死亡,牺牲

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所获倍人青,取之于蓝,而青
B.功迁云州观察使  去六月息者也
C.徒令杀伤士卒功不立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D.指陈家谷曰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有先见之明的一组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
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⑥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谋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2)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3)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     属:撰写,写作
B.汝人邪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有才”
C.植既以才异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D.冀试用幸:希望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和“任性而为”的一组是(  )

A.植援笔立成,可观/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2)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官渡拒:抗衡
C.卿欲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⑤自请愿徙诣魏郡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